语文新课程关键词【精选-PPT】.ppt
2024-10-31 20:10
什么是“训练”? 从语素构成看,“训”,指教师的指导;“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 构成“训练”的三个“要件”: 1、教师的指导; 2、学生的实践; 3、师生的互动、合作关系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看,也只有在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之中,才有可能实现“两性”的真正统一。因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是外加的东西,而是不着痕迹地“内含”于学生的读、写、听、说语文实践之中。 学生要在阅读中学会与作者对话,要学会从文本中汲取精神养料和获取知识,所有的“学会”,离开了“训练”都将是一句空话。 (即使是“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样的“学会”,也都离不开训练,“在××中学会××”,训练就是有指导的××实践) 正确的“训练” 不但与人文性并不对立,相反,恰恰是那种综合的立体的“训练”,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成为可能。? 总之,语文训练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合作的基本形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不仅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还要提高语文训练的质量和效率。我坚持认为:活泼、高效的语文教学,只能是活泼、高效的语文训练的结果。 训练的价值 ——对比试验提供的例证 (以《一件小事》的教学为例) 对照班:完全由教师讲授。文章的生字新词、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层次结构、写作特点,全由老师在滔滔讲授中完成,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都作了记录。最后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的习题,由于指导具体、详尽,因此作业的正确率很高。 试验班:要求学生按阅读训练的要求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或相互诘难——组织讨论(小组、全班)——完成作业——纠错补漏。整个教学过程在师生互动中进行。 实验结果检测:经过较长时间的“搁置”、“冷却”,用突然袭击的方式、用同一套试题对两班学生同时进行测验 。实验的结果发人深省:两个轮番担任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班级条件相当,但每次几乎都是实验班的成绩优于对照班。 “训练”在“三主”体系中的位置: “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学生的“会学”; “教师为主导”是保证学生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 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又必然汇合于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科学的训练过程(善练)。 (“三主”不是三个命题的静志排列,而是对一个“过程”的 动态描述。对三主的误解或责难大多由于把三者看作了 一种静态的排列) 《语文之友》刊文批判: 《钱梦龙:方格内的圆融》 方格:应试体制对教学的束缚; 圆融:圆满、融通(通达事理); 方格之内的圆融:在应试体制下坚守素质教育的阵地,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坚持自己的教育信念。 在“应试体制”下搞“应试教育”,顺风顺水,比较省力,也容易出“成果”;在“应试体制”下进行“素质教育”,就比较费力,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而且还要有有效的教学策略。不少真正优秀的教师,同所有的一线老师一样不得不面对考试的压力和“应试体制”的束缚,但他们始终坚守素质教育的阵地,他们的学生在考试中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如果素质教育必须以牺牲学生的考分为代价,这样的“素质教育”还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和欢迎吗? 我的追求:方格内的圆融 “方格内的圆融”是教学的一种境界,也是教师智慧的展示。 “戴着镣铐跳舞” 也是一种艺术 教师从来是一个 悲壮的角色 敬候赐教 E-mail: longzmeng@163.com KMNPQSTUWXZ#$%()+0234679abdeghjklnoqrtuvxyABDEFHIKLNOPRSUVXYZ!$*)-+1245789bcefhijlmoprstvwyzACDFGIrsuvxyzBCEFHIJLMOPQSTVWYZ#$%*(-+0235689acdfgijkmnpqstuwxzACDEGHJKMNOQRTUWXY#!%()-0134578abdefhiklnoprsuvxyzBCEFHIJLMOPRSTVWYZ!$%*(-+1235689bcdfgijlmnpqstuwxzACDEGHJKMNOQRTUWXY#!%()-0134678abdeghiklnoqrsuvxyARTUVXY#!%*)-0134578abcefhiklmoprsuvwyzBCEFGIJLMOPQSTVWYZ#$%*(-+0235689acdfgijkmnpqstuwxzABDEGHJKLNOQRTUVXY#!%*)-0134578abde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