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作为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类网络流行语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当今人人都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时代,传播信息及传播情境极大地影响传播效果,这一类流向带有强烈的线性特征。
现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提供的数字显示:截止2016年3月底,我国有近7亿网民,每天产生信息量约300亿。随着网络的普及运用以及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及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成为网络流行语。
研究者基于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探析,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语言因素、媒体因素、网民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王仕勇在《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探析》一文中提出: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是指基于特定背景,伴随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特定新闻事件及网络事件相联系的一类网络流行语。这类词汇往往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突破词汇“能指”范围,在“所指”上由一个具体概念域转换为一个抽象概念,赋予词汇特定涵义。
亚里士多德被尊为传播学的鼻祖。他的《修辞学》中曾提出:修辞学就是研究在特定的场合中最有效地说服人的方法。从演讲发生的重要场合,演讲者的个人素养、演讲者对听众的把握、演讲词等来分析其所达到的演讲效果。传播者、受传者、传播信息及传播情境这些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传播的流向,这一流向带有强烈的线性特征。
一、传者——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
勒温创立了守门人理论,长期关注个人如何被其所属群体影响。勒温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继续做出决定。
第一,草根传播的盛行
“草根”(cǎo gēn)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有人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这层含义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一些。另一种含义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比如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习俗或活动等等。“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而草根传播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
近年来,众多网民运用事件类网络流行语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看法,所以很多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充满了戏谑讽刺的隐喻意味。例如“蓝瘦香菇”原由是广西南宁一小哥失恋后录视频:
“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蓝瘦,香菇在这里。第一翅为一个女孩纸这么香菇,蓝瘦。泥为什莫要说射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
“蓝瘦香菇”是指“难受想哭”的意思,然而由于小哥普通话发音不标准。“蓝瘦香菇”体火了,各种蓝瘦香菇的表情包如雨后春笋般出来,蓝瘦香菇的诗朗诵与说唱也相继出现。
目前研究者关于网络流行语创造者有三类,王仕勇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分析》中指出第一类是事件的知情人或当事人第二类是论坛上的活跃分子,第三类是许多网民一起传播一个新闻中的抢眼语句。[ ]在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的世界,人人都是传播者,公众成为新的新闻生产过程中的组成部分,网络信息如泥沙俱下,难以明辨真假。发言主体“开放性”与“隐蔽性”共存,难以获知舆论主体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意图。
第二,网络大V、媒体传播的推波助澜
大V,又称网络大V、微博大V,指的是身份获认证的微博意见领袖。大V主要是一些学者、名人、明星等,由于粉丝数量较多,在微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一些大V通过与网络推手、水军合作,形成一个利益链条,是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重要渠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认为,在今天“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技术时代,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逻辑,公众成为新的新闻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网络上人人都是传播者,作为传统媒介机构和职业记者,更应该担负起公共责任。同时,对于疑似新闻热点的评论,有责任澄清其事实基础,如果一时无法澄清,也需如实告知受众。这样的澄清,在健康的传播生态里,应能形成对营销账号发布的各类热点信息的制衡。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激活了人们语言创新及其传播的热情。通常把“粉丝”在50万以上的称为网络大V。如最近由日本艺人—古板大魔王PICO太郎所演唱的PPAP,由于歌词无脑,旋律洗脑,这支只有一分钟的影片在短短的一个月像病毒一样在网路上散播开来。各路明星大V纷纷效仿在微博上发出自己模仿录制的小视频,这支不仅在歌单上还有微博热搜榜一直居高不下,歌词如下:And it goes like this:I have a pen. I have an apple. Apple-pen!I have a pen. I have [a] pineapple. Pineapple-pen!Apple-pen. Pineapple-pen. Pen-Pineapple-Apple-Pen.
法国作家勒宠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写到:聚集成群的人们,感情和思想会转到同一个方向,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其心理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和易躁,易受暗示,易于轻信,情绪夸张而单纯,也会出现偏执、专横、保守的倾向。而网民恰恰符合乌合之众的特质,在这样一个不受约束,开放性与隐蔽性共存的环境中极易发生从众行为。如浙江卫视某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将fashion的发音读成“欢醒”,观众不但没有及时纠正,都纷纷模仿从之,形成娱乐圈当中的一阵“欢醒”风,席卷整个网络世界。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信凌曾指出:第一,发言主体“开放性”与“隐蔽性”共存,难以获知舆论主体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意图。第二,话题切中公众“痛点”,与公众利益相关度越高,就越能引起注意和讨论。第三,部分媒体“姑妄听之,姑妄信之”的态度推波助澜,使得舆论向非理性化的方向滑坡,扩大事态后果。[ ]例如今年过年的“上海女逃饭门”事件,故事的起点在2月6日,上海家庭生活消费平台篱笆网下属的篱笆社区发布了一篇题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发帖人称作为上海女孩,自己不顾父母阻力来到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看到男友家第一顿饭后决定逃离江西,并贴出所拍的晚饭照片,但此帖并未引起太多人关注。次日,KDS宽带社将帖子以截图的形式转发至微博平台,成为故事的真正发酵点。当天下午,官方媒体《华西都市报》的微博账号转发了KDS宽带社的微博,并向网友提问:这事儿,你怎么看?成为第二个重要传播节点。随后,@新浪江西、@江西头条新闻等媒体官微均转发微博,官方媒体纷纷进行转载报道,众多自媒体也逐渐加入讨论,使得该话题在网络中迅速蔓延。在事件发酵6天后,澎湃和界面作为第一批大胆质疑的媒体,对事件的种种疑点进行推理,判定这是一则假新闻,但原因主要指向营销炒作。直到2月21日,江西日报公布了官方调查结果,假新闻的真面目才被公众知晓。
二、讯息——内容分析的研究领域
媒介产业是内容产业,它的核心产品是做内容。喻国明在《传播的语法革命和传媒竞争力的构建》中就指出传媒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生产过程运作的结果,是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最终产物。新闻内容受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影响比较直接,而娱乐类传媒内容受经济利益的影响比较直接,但随着市场商品经济的发展,新闻内容逐渐商品化,为吸引噱头和点击量,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被大打折扣。现代大众文化已经变成一种随社会发展而出现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现代文化形态。如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将传媒娱乐功能平民化,是近年来电视传媒的新宠,但前段时间报道《跑男》这类真人秀节目导演安排了台本,各明星在节目中的表现并不是本性显露是按照设计好的台词而表演出来。而《跑男》中的部分经典台词在现实生活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广为运用,邓超的:“We are 伐木累”原意是指我们一家人,在一个游戏环节,跑男们在指压板上跳大绳,大家很绝望,邓超为了动员大家,说出了“We Are 伐木累!”又出现一句网络新词。部分电视剧的娱乐化,近年来,电视剧的生产更加市场化,全球化的经济市场形成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如前段时间热播的网剧《上瘾》一段跨越性别之爱的青春励志爱情故事。网民在疯狂追剧的同时也不忘戏谑调侃,用“上瘾”一词代替男男同性恋或者专指gay。“蓝瘦香菇”在一夜之间火遍全网,“蓝瘦香菇”小哥也火了,“蓝瘦香菇”注册公司也出现了,新一代网红随着新一代网络流行语的兴起诞生。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待网络事件类流行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反映了在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心态。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的反应和反应系统,而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文艺作品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和感染是社会感染中常见的形式。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网民的自我实现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宣泄释放、戏谑心理等。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是人的生物属性、人文属性、社会属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传播的讯息极易引起受者的情感共鸣,切中公众的共同点,进而引发从众行为。
三、渠道——传媒本身的研究
当今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开放性和隐蔽性共存。传媒当中的互联网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发挥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传媒类型的差异,决定了传媒对社会影响的方式、内容、效果的差异。麦克卢汉根据传媒的不同介质,把传媒分为纸质的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电子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美国传播社会学家鲍尔和德弗勒在《大众传播媒介效果的依赖模式》指出媒介系统依赖论。在媒介系统和社会系统以及受众系统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媒介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越来越强,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就越大。8月14号王宝强离婚事件发酵而来的一系列网络语“宝宝坚强宝宝不哭”“心疼我宝”等等,随着各大门户网站的炒作,新浪微博、腾讯新闻、山东手机报、澎湃新闻、网易等等,总之全中国人民都知道马蓉出轨,王宝强离婚。
今天由互联网所引发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革命,正以极其迅捷的速度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全方位地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改变着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倾向、社区形态以及自我认同。而传统媒体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传播活动有较多的局限性,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媒体并不会被取代。王仕勇在《传统媒体与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传播》一文中指出“网络流行语往往缘起于网络,与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相关。传统媒体的介入,加速了网络流行语关涉的社会舆情的传播”[ ]如:罗斯福的炉边谈话,第一次炉边谈话拯救美国金融,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描述出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四、受者——受众分析的研究领域
受众是传媒信息的目的地、感受器,是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源。由于受众的不同社会性特征,使得传媒对其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当代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是以年轻人为主。“老年人看报纸,青年人进网吧”。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待传媒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影响,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保罗.福塞尔在《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一书中指出:“你怎样穿戴,看什么电视节目,或者看不看电视,你吃什么饭,或者什么时间吃饭…”这些都是你所属社会等级的指示计!受教育水平不同程度的人关注的社会网络中心会有所不同,网民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具有求异攀比心理,会倾向于使用这一类网络新词来表明自己追得上时代潮流或者显示自己的时髦感。
网络世界是开放的,信息海量泥沙俱下,许多虚假信息充斥其中。近年来,网络谣言、不雅视频等虚假、淫秽信息,不断在网上蔓延,让多数网民雾里看花,难辨真假,而网络、手机等便捷通信手段,使传言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如:“王宝强离婚事件”发酵而来的捉奸视频、给孩子验DNA、马宋机场被抓、马宋偷情视频等等子虚乌有的案例,竟还有网民因为‘宝强离婚事件’双方观点不合而导致离婚。上海女逃饭门事件让众多网民雾里看花结果虚惊一场。
网络流行语在受众心理诉求中产生和盛行。黄海波认为,以新颖性和幽默型为主要特征的娱乐心理、追求时尚心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寻找刺激的求异心理、打破世俗的逆反心理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心理动因。
五、效果——衡量传播成败的重要尺度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原】网络事件流行语是如何流行起来的?】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fvalve.xrbh.cn/quote/1497.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eant.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