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中国唯一什么都免费的城市,石家庄为什么又叫“国际庄”?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
2024-10-31 20:59

  中国最南端,

中国唯一什么都免费的城市,石家庄为什么又叫“国际庄”?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

  有这样一座城市

  衣食住行都无需担忧

  几乎什么都免费

  

  孩子上学免费

  去医院看病免费

  用水用电免费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用花钱

  

  去影院看电影免费

  去图书馆读书免费

  所有的生活物资也是免费供给

  都是由政府统一发放

  据说这里就连住房

  也是象征性的只收取一块钱

  家具、厨具等生活必需品

  均由政府免费提供

  

  不仅如此,这座城市

  还有多个“之最”

  他是位于祖国最南端的

  只有10岁的最年轻的城市

  

  还是我国总面积最大

  陆地面积最小、

  人口最少的地级市

  

  拥有中国最美丽的海滩、

  最清澈的海水

  以及世界最大的蓝洞

  

  他是中国最神秘的城市

  外国人不允许被进入

  

  三沙市,隶属海南省

  三沙代表着他管辖着

  西沙群岛、中沙群岛、

  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他成立于2012年,

  海土面积比新疆还大,

  陆地面积却只有小镇的大小

  常驻人口有2500余人

  它是我们祖国的重要边境

  具有非常重要的国防意义

  还有丰富的各种资源

  所以常年都驻守着军人

  不仅外国人不能进入

  连国人进入都要提前申请

  无论是游览、还是工作需要

  

  在2013年,

  部分岛屿向中国公民开放。

  但至今有幸踏足的

  国人却不到0.01%。

  1995年,其中的西沙群岛

  第一次出现在了小学课本里。

  向国人展现了他的富饶。

  

  这里没有污染,

  人迹罕至、景色优美,

  让每个到达过的人,都深深着迷。

  

  星罗棋布的海岛,

  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海上。

  

  中国海水透明度的极值

  在这里测得47米的数据

  直接超过了马尔代夫

  

  清澈见底的海水,

  像一大块渐变色的玻璃

  把天空万物倒映其中

  有时透明,有时斑斓。

  这里是适合潜水的地方

  数不尽的珊瑚

  像盛开的朵朵鲜花绽放

  

  海星海胆遍洒其间

  一半海水一半鱼

  千万种,叫不出名的鱼儿

  就在身边滑过。

  

  巡航时还能偶遇海豚群

  海豚逐浪嬉戏

  精灵般的身影不时跃出海面

  

  这里还有形成于

  亿万年前的自然奇观,

  壮观而又神秘;

  深达300米的蓝洞

  是世界上海洋蓝洞之最

  从高空看

  它仿佛是大海的瞳孔

  神秘的深蓝色,

  犹如深邃的眼睛一般。

  

  目前,能到达这里

  的方法少之又少,

  普通人只能选择跟团,

  乘坐游轮前往,吃喝住都在游轮上。

  

  到达后,就只有全富岛、

  银屿岛、鸭公岛

  三岛开放旅游。

  

  全富岛是一座

  水清沙白的无人岛

  岛上只有一支国旗杆和一个小房子

  

  这里有五光十色的海

  也有中国唯一的粉红色沙滩

  据说每次登岛,

  全富岛的形状都不同

  时圆时长,非常独特。

  

  在全富岛上,

  还有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让人内心自豪澎湃。

  

  银屿岛是一个

  海拔只有2米的小岛

  所以涨潮时岛的大部分会被淹没,

  随时都会“消失”

  

  他被美丽的“玻璃海”

  拥抱在其中

  

  虽然都是礁石珊瑚

  却同样吸引了

  很多海鸥常年在此栖息

  因此享有“海鸥王国”的美誉

  

  鸭公岛是弯钩型的小岛,

  也是西沙群岛渔民的常驻地,

  百位渔民,出海时,常在此停留。

  

  这里最震撼人心的海水颜色

  会根据天气的不同,

  在蓝绿之间变化。

  

  简朴的渔房上,

  都压着大而重的贝壳

  既防风又美丽

  

  房前屋后还晾晒了

  各种鱼干、海参、螺肉。

  都时辛勤的渔民

  最心满意足的劳动成果

  

  在2016年前,

  除了这三个岛屿

  西沙群岛的很多岛屿

  都是军事禁区,不能进入

  

  七连屿,七座岛礁紧密相联

  像珍珠项链一样环绕着永兴岛

  这里的海水如绸缎般细腻

  透明度就达到了30米之上

  

  赵述岛是渔民们

  重要的渔业基地

  填海造陆后,

  扩大了人们居住的面积。

  

  甘泉岛又名“圆岛”,

  犹如一颗美丽的绿宝石

  

  是唯一有淡水井的岛屿

  也是渔民的暂时落脚点

  

  岛上有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

  有不少的农具、古币、

  古庙等文物遗存

  

  羚羊礁,

  潮水褪去才能见到

  这里没有出海通道,

  属于封闭性环礁。

  

  2016年,三沙市

  市政府所在地永兴岛,

  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永兴岛是西沙最大的岛屿

  又名“林岛”,因岛上林木深密得名,

  

  椰林苍翠,椰影婆娑

  处处都是热带风情

  百年以上的树木,就有千余棵。

  永兴岛的灯塔

  已经有百年历史了,

  有的延伸到了海中,

  在蔚蓝的海水中屹立不倒。

  永兴岛虽然面积不大,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岛上居住的大多数都是渔民

  或者是驻守在这里的

  公职人员及其家属

  人不多,但生活和谐

  

  这里有一个永兴村

  村民大多是

  从海南岛来这里捕鱼的渔民

  岛上的基础设施

  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2015年,第一间小学

  三沙市永兴学校正式成立。

  

  居民在岛上自给自足,

  大棚种植瓜果蔬菜,

  还有日产千余吨的淡水

  其他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中。

  

  三沙人的福利

  是最让全中国羡慕的

  捕鱼的收入不用交税

  政府统一发放蔬菜水果...

  但是这里几乎与世隔绝

  交通不便,回陆地上较难

  长期生活的话,

  还需要忍受难忍的

  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

  对身体也是相当大的挑战

  

  虽然不能居留和自由行,

  但无限美好的风光

  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他而来。

  

  这里有碧海蓝天、

  有历史的沉重与厚度

  还有国人在此世代坚守的希望。

  

  在这里,白天与大海作伴

  夜晚与星月相依,

  期待有一天我们也能登岛游玩

  我们河北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除了每年雾霾成灾之时,河北才被全国人民想起。

  

  比较典型的场景是春节晚会,春晚的相声小品里,城里的小人物一般是北京人、有钱人一般是福建人和广东人,知识分子一般是上海人,进城务工人员一般是山东人或河南人,农民一般是东北人。

  河北人似乎在所有阶层里消失了。

  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同乡会组织,却几乎没有“河北同乡会”,现实中,河北人甚至说不清“河北话”和“河北菜”的概念。

  面对中国地图,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回答:为什么河北这么没有存在感?

  

  谈及家乡,河北人有“乡愁”,没“省愁”

  一提到河北省,河北人有没有统一鲜明的形象?

  事实上,如果有一个百岁的河北老人,浪迹天涯午夜梦回时,他想到的故乡河北几乎是一个难以聚焦的“流动的故土”,因为故乡的焦点一直在走马观花。

  1949年,河北省省会是保定;1958年,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1966年,省会撤出天津,迁回保定;1968年,铁路开始修建,当时的河北省政府认为石家庄将来会发展为全国重点工业城市,于是省会又由保定市迁至石家庄市。至此,石家庄坐上了省会的宝座,直至今天。

  

  石家庄夜景

  除了省会更换频繁,河北内部的中心区域也不断被洞开。1958年,原本属于河北省的顺义、延庆、平谷、通县、房山、密云、怀柔、大兴等县划归北京市;1973年,原本属于河北省的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五个县划归为天津市,至此才成为河北省现在的样子。

  经常性的打乱重组导致整个河北省内部自我认同感极低。若要一个河北人瞄准一个想象的中心形成一个省份的共同记忆,最终也许只能换来一种漂泊感。因此很多人调侃河北是首都的附属联合地区,根本没有独立的省格。

  为什么没有河北话

  有一种叫做河北话的河北方言吗?仔细一想,貌似,是没有的。

  狗哥刚来公司那会,第一次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一开口就是一股大碴子味儿,我们全都以为狗哥是东北的,结果他说自己是秦皇岛人。

  在河北,冀西北方向的张家口,说话一口“醋乡山西”味儿,顺时针到了秦皇岛,口音里则带着明显的东北味儿;自带笑点的唐山话,音调拐来拐去,是天津话和东北话的大结合;与天津相接的沧州,受天津话影响更深,听办公室里的沧州妹子打电话,和听马三立老先生说相声似的,一口一个“嘛嘛”的,那是相当逗乐。

  

  围绕着京津的河北

  离北京近的那一圈河北人说的差不多就是北京话(包在京津之间的三河、大厂、香河,贴着北京的廊坊固安等);靠近山东的邢台邯郸的口音更像山东话;省会石家庄和周围几个城市又各有各的家乡话。明明是一个省的人,从方言来看,倒有十多种“味儿”,像是来自不同省份。

  其原因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因为离得近,有交流自然有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省格破碎”,频繁的建置更改,河北好像一个拼凑起来的省份。

  连河北人自己都不怎么认同的河北话,外地人就更难在电视或者网络上找到它的影子。

  能被想起的河北菜只有驴肉火烧

  知乎上有个问题“河北有哪些让人惊艳的美食?”提问者说她身为河北人却没看到过有人讨论河北美食,所以想来问问,然而这个问题直接被一个回答终结,且非常扎心——“因为真没有”。

  

  提到河南,有曾经作为国宴菜系的豫菜,山西则有几百种花样面食,但提到河北,唯一能想到的可能只有驴肉火烧。但火烧毕竟只是一个小吃,要整上一大桌特色河北菜,几乎只能是迷之菜单了。

  

  驴肉火烧

  从重庆火锅、新疆大盘鸡、云南米线等著名地方特色美食可以看出,一个城市想要出美食,要么各方交流融合密切,要么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两点河北其实都不缺。

  

  重庆火锅

  但是长时间作为“直隶省”的历史,让河北在菜色上更多的是对各地的融合,属于自己的特色反而不够明显。

  从吃莜面的张家口,产杏仁的承德,到种板栗的唐山,养皮皮虾的秦皇岛,再到做火烧的保定,酿丛台酒的邯郸,卖君乐宝的石家庄,任何单一的城市都无法代表全河北省,而用任何一个城市的特色菜做代表,其他城市也都不服。

  因此从美食上找到存在感看起来也行不通。

  怒刷存在感的省会“国际庄”

  有人说,一个省会城市叫石家庄,就好像一个省委书记叫李二狗,听起来就土土的。

  不过如果这个土土的“庄”字前面再加上“国际”两个字,巨大的反差之下,竟然有了萌点。

  在河北省内,省会石家庄名声比不过保定、历史比不过邯郸、经济比不过唐山……石家庄在城市建设上没能拼过省内更有底蕴的其他几个兄弟城市,这就显得非常尴尬,放眼全国,石家庄省会地位之不稳固、名气之不足,仅次于济南之于山东。

  

  为了强化石家庄的省会地位和大家对省会的向心力,“国际庄”只能靠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来刷存在感了——

  媒体在提到石家庄的时候,要么就会用“省会石家庄”称呼,要么就直接用河北省指代石家庄,总之,石家庄这个词几乎就没有单独出现过。

  哪怕是马路上跑的出租车,也要在后窗贴上“我就是省会,我就是河北,我就是文明使者”。

  

  后来,大概是河北省其他地方的人们实在是受不了新闻里天天无处不在的“省会”,干脆直接送给石家庄一个名字“国际庄”。

  除此之外,有人调侃石家庄之所以会叫“国际庄”,还可能因为你足不出庄就能看到“世界景点“。

  想假装人在法国,那就到石门公园。广场上作为标志的雕塑建筑和凯旋门相似度99%,只要再稍作P图,发到朋友圈就是欧洲七日游;

  

  石门公园

  如果你是哈利波特迷,庄里为你量身定制了河北美术·霍格沃兹魔法学院,喜欢的话可以跟小伙伴组团报考;

  

  河北美术学院

  不过这些比起石家庄影视城中的奇葩建筑,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一半形似北京天坛,而另一半却形似美国国会大厦的白色外墙圆形建筑。游一个景点,得两种体验,这样的想象力,真是扇贝看了都想鼓掌。

  

  石家庄影视城

  另外,在河北省三河市有个名气超越国际庄的建筑——三河天子大酒店。

  该酒店的外形为传统的“福禄寿”三星彩塑,曾以“最大象形建筑”登上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获得了吉尼斯最佳项目奖。

  

  三河天子大酒店,史上最大的拟人象形建筑

  “国际庄”能否成为最早与国际接轨的城市?拭目以待。

  一、广东的历史

  外省的人大多数不了解广东人的组成及来源,也不知道为何叫做“广东”,更会有些外省人会奇怪,为何秦汉时期的“百越之地”、少数民族众多的广东,现在除了在粤北的深山上有一个“瑶族”外,其余地区全是清一色的汉人?为何韶关南雄县的“珠矶巷”及肇庆封开县这两处相距甚远的地方都被称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为何近代史上只有广东人大规模地迁徙外国,并诞生了孙中山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些都涉及到汉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众多重大事件,并且是一环扣一环地一直发展到如今!以下详细讲述!

  

  广东、广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并不属于中原政权,被称为“百越”,但也没有形成“国家”,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现湖南)也没能统治百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了形势,认为中原已经永远降服了。于是将军队分为两大部分,一支北上抗击匈奴,另一支号称50万人的大军则在由后来自立为“南越王”的大将“赵佗”(现河北地区人)率领下,南下征服百越。但这样的举措造成了中原地区的军力空虚,以至于不久之后的“陈胜、吴广起义”及后来形成的两大起义军“楚汉双雄”可以横扫中原,最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史书中记载当年赵佗率领50万大军征服百越的过程中,曾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在丛林地区惨烈撕杀。当然,当时装备、人数、科技水平都明显占优的秦军仍然顺利地征服了百越。由此开始,现两广地区第一次归属中原政权。赵佗征服百越后,将行政中心选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汇聚处、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现广州越秀区),因此广州的建城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之后“楚汉双雄”刘邦、项羽逐鹿中原,秦朝本来命令赵佗带大军回中原平叛,但被赵佗拒绝且趁机在番禺自立为王,将其控制的两广地区及现越南北部称为“南越国”,此政权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代。因此当时的主要陆上交通工具是“马”,但两广地区本身并不产马匹,必须从中原引起,因此社会的发展一直受制于中原。到汉武帝时中原稳定,武帝逐派大军南下歼灭了“南越国”,自此两广地区一直嫡属于中原政权,也成为了以后历史长河中,中原汉人的南下逃难的世外桃源。而中原汉人的南下,也最终形成了当今的中国,此是后话。

  顺便说一句,南越国的第二位皇帝,赵佗的孙子赵昩的陵墓在上世代八十年代在广州的“象岗山”处被发现且被完整发掘,出土了“金玉玺”、“金缕玉衣”等众多国宝级的文物。该“南越王墓博物馆”是现今广州的知名历史文物景点。

  

  另外,几十年间就经历了两次中原大军的大规模军事征服后,原百越的少数民族数量已经大为减少。至于这些“百越诸部”究竟去了哪里,史书中并无记载。现越南人认为其北部的原“京族”等民族就是由两广地区为逃避中原军队的征服而逃到越南北部的百越诸部,因此之前竟然有越南人以此为依据荒唐地要求中国将广东、广西交还给越南!因此1979年中越战争时,当时越军的口号就是知名而搞笑的“打到友谊关吃早饭,打到南宁过春节!”。而中国历史学家则认为原广东地区的“百越诸部”是向西逃到了广西、云南一带,而成为了现在壮族、侗族的祖先。

  还有,汉武帝收复南越国后,将行政中心(郡)由番禺迁往现两广交界处的“肇庆市封开县”,并将封开县城的一条小河命名为“广府河”,寓意汉武帝“广布恩泽”。自此该县城以东称为“广东”,以西为“广西”。封开县城也是四百年汉朝时期,两广地区与中原交往的中转枢纽,因为被称为是广俯文化的起源地。

  

  二、广东人的由来

  广东人由三大群体组成,广府人(占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及粤北、粤西地区)、潮汕人(李嘉诚就是这一人群,分布于粤东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布于粤东的梅州、惠州),因此也有三大语言:粤语(即广府语)、潮汕语、客家话。这三大群体全部是不同时期、内地不同地区的汉人南迁的后代。

  为何会在广东出现这三大群体?先要继续上文的广东史:

  汉武帝北击匈奴、南收南越,奠定了汉朝长达四百年的江山,中原地区也形成了一个拥有统一文字、语言、文化、民俗的强大民族“汉族”。

  之后是较短时间的三国演义,再到西晋。期间三国时期统治两广地区的“东吴”政权,又重新将行政中心由“封开县”搬回南越国的首府“番禺”,并改名为“广州”。自此“广州”一直是广东的行政中心并一直没再变更名字。

  但从西晋开始,汉族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内部战乱,这就是史上知名的“八王之乱”!这场始于宫廷内权力斗争的“八王之乱”虽然最终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而结束,但已经极大地破坏了中原地区,也导致汉民族力量的急剧衰退。接下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趁汉民族衰退而大举入侵中原,形成了又一个知名的战乱历史时期——“五胡乱华”!再到后来的“南北朝混战”,一直到唐朝中原战乱才彻底结束。

  这时中原的汉人已经知道在遥远的南方,有一块物产富裕、虽然嫡属于中央政权但山高皇帝远的乐土“广东”!所以从“八王之乱”开始,出现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而长时间的大规模南迁,当时是整个家族、整条村庄在族长、村长(称之为“太公”)带领下的扶老携幼式的长途南下,因此把当时的中原汉语、文化、习俗全都带到了广东。几乎所有传统广东人的家族都有“族谱”记录自他们是来自中原何方,何时迁到广东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荫权”,其始祖就是山东的“曾子”,其族谱就记载了什么时候由山东南迁到广东的南海县。到曾荫权的爷爷时再迁到香港。

  

  以当时的交通、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如此的长途南迁是多么的艰辛。因此当这些南下的汉人族群在终于翻越岭南山脉到达粤北韶关南雄县,不会再受战乱影响时,就都会在那里休养生息。但南雄县毕竟是山区,农业物产远不及平原地区丰富,所以南迁汉人在那里繁衍了几代人后,就又大多会继续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进而到达最终的迁徒地——珠三角、粤西、甚至广西东部的平原地区。因此南雄县的“珠玑巷”又被称为广东人的发源地,这与之前提到的“封开县”的地位是不同的,很多广东的大的姓氏都在那里修建了“太公祠”以缅怀带领族群南下并安葬在那里的“太公”。

  这一时期在浙江福建一带的汉人则有部分南迁到粤东地区的潮汕平原,成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语与“闽南语”是同一语系,与作为来源于中原古汉语的粤语不同。

  唐朝建立后,中原的战乱终于平息,汉人南迁也告停止。李唐又是近四百年的太平盛世,中原汉语再次重新统一,且广东地区到唐朝末年其汉语也由汉朝时期的汉语也逐步演变为唐朝的汉语(尽管两者并无好大区别)。唐朝四百年安稳岁月,也使得前述的来自中原各地的汉人在广东重新混合形成了在珠三角,以及沿北江、西江分布的“广府人”,语言文化上也趋一致。

  另外,这次汉人的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使得原广东地区的百越诸部终于彻底湮灭,全部被赶光、杀光。到唐末全广东就只剩下粤北深山上的一个“瑶族”,其余平原地区全是汉人了。因此广东的汉人后来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读音与“越”字相同的汉字——“粤”,其目的就是要表明现在的“粤”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的“越”了。

  

  三、广东古汉语的稳定与中原汉语的胡化简音

  李唐之后,中原再次陷入长时间的战乱及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占领,语言随之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汉唐语言,当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但之后中原因为受到西厦、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占领,汉语开始胡化,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汉语已经由汉唐汉语(粤语)演变为现在的“客家话”了。

  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却是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了。

  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竹枝词》为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知名的情诗也是古汉语文学的代表作,不直接表达而运用了古汉语内“语意双关”的表述手法,用天气的“晴”的有无,来代表男女之间的“情”的有无。在粤语里“青、平、声、晴”均是同一个韵母的,读来完全符合诗词的韵律美,用粤语一读就能体会出诗词的意境了。

  但胡化的普通话,“声”字的韵母却变了,结果用普通话读的话第二句完全不押韵,连诗词最基本的韵律要求都达不到,大煞风景!

  又如同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粤语里“亲、人”是同韵母的,符合诗词的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从这首诗作可以肯定唐代的山东人说的也是与粤语一样的古汉语。

  还有唐代著名的哲理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在粤语里“流、楼”是同韵母的,符合绝句诗词第二、第四句必须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古汉族是男耕女织的农耕型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近距离长时间地面对面交谈,而当时的“文言文”都是很简短的,所以需要多达九个音调,这样保证了大多数字之间的读音都有差异,从而不会有过多的“同音字歧义”,所以能够在简短的语言内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北方少数民族则都是游牧民族,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是坐在马背上较远距离地沟通交谈,所以音调必须最少,仅有四个调,这样才能达到不同音调之间差别很大,让较远距离的人都能听明白发的是什么音调,但这样就会导自同音字的大量出现。

  南宋之后的中原汉语,因为音调大为减少,为避免过多的同音字而严重影响到交流的弊端,其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声母,即在原来从没有卷舌音的古汉语基础上,通过把“z、c、s”三个声母发卷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这三个声母。这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卷舌音的由来了。

  

  四、南宋开始的再次汉人南迁与客家人的形成

  接前面的历史讲述,到了南宋后,中原的汉语已经较汉唐时有明显区别,音调有所减少。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引起的长时间战乱,再次引发了中原汉人的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广东。这次的汉人南迁一直到清朝初年才结束。

  因为当时广东的平原地区均已被之前南迁的广府人及潮汕人全部占据,所以这次南迁的汉人只能迁到粤东北与江西、福建交界的梅县山区,并被称为“客家人”,即“客居他人地方的人”,他们所说的南宋中原汉语就被称为“客家话”。后来部分客家人又再主动迁徒到台湾,又有部分在清政府的安排下迁徒到原广府人居住的地方,从而又引起了一系列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

  五、粤语与普通话的最终形成

  广东省内广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稳,所以语言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特征,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宋朝时广州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一些阿拉伯语也由此传入从而影响到广府语言的词汇。清朝260年的稳定岁月,使得保持了古汉语九个音调、及大部分文字发音的现代粤语在清朝末年彻底形成。同期,现在的普通话也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调只剩下四个调了,彻底与北方胡语相一致。

  粤语覆盖地区广泛,不同地区在口音上会有差异但差异不会过大,例如粤北韶关地区的人,完全可以和广西东部的人进行粤语交流。基于广州两千多年来在广府地区的龙头地位,因此公认的标准粤语发音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发音。西关地区就是现广州旧荔湾区,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有钱人的聚集地,清朝时期全中国唯一的外贸口岸“十三行”即位于该处。

  六、广东史上的“土客之争”及广东华侨的形成

  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粤东北的山区,而广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粤西平原区物产丰富且人口并不密集。于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县、惠州一带迁往了珠三角东岸的增城、宝安县,以及粤西的肇庆、五邑(即“台山、鹤山、开平、恩平、新会”五个县,现江门市范围)。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其中珠三角东岸因为离省城广州近,一切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所以迁往当地客家人与当地的广府人能够和平相处。香港在开埠以前,也就是几十户客家人的小渔村。这也就是香港的英文名“HONG KONG”的由来,因为当地客家人的粤语发音将“香港”读成“康港”。

  但迁往粤西地区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当地的广府人爆发了长时间的暴力冲突。据肇庆、五邑等地的地方史记载,清朝中后期发生了多次广府人与客家人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往往都是需要政府由广州派军队过去才能平息,史称“土客之争”。土客之争持续了几十年,最终以客家人有些重新迁回梅县、惠州一带,有些继续向西迁徒到广东、广西交界处,余下的以通婚等形式彻底融入当地广府人族群而告终,因此现江门、肇庆地区再无客家人村落了。

  表面上看“土客之争”以广府人胜利结束,但持续了几十年的械斗也使得五邑地区的广府年青人对留在当地感到厌恶。因此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五邑青年宁愿通过“卖猪仔”卖身去美国、加拿大做华工修铁路也不愿留在当地。在此带领下,开启了清末广东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浪潮。

  大量广东华侨的形成,使得广东人的视野、思想一下子就“国际化”、“现代化”。这为之后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诞生、以及辛亥革命的发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满清皇朝后,竟然有大量北京当地的人(无论满、汉)在故宫前跪拜哭诉,要求皇帝快些回来统治!可见当时内地的人已经完全被臣民化了,根本不可能有推翻满清皇朝、实现民主共和的思想与行动。

  以下就是知名的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的牌坊大门,其上面有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

  

  七、香港粤语的发展与争议极大的“粤语正音运动”

  前面讲过,香港在开埠前是一客家人居住的小渔村,但开埠后因为大量广府人的进入,再加上当时广州、广府文化的绝对龙头领导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汉语迅速变为粤语,港英政府也认同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是标准的汉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49年。

  49年之后,香港与内地的直接的人员与文化沟通完全中断,香港的发展逐步超过了广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经济腾飞就更是远远把广州抛在了后头,两千多年来广州第一次不再是两广大地区的龙头老大!自此香港的语言文化发展也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了,不再受广州的影响。

  本来1949年之前,大量原居住在上海、江浙一带的有钱人举家南迁香港,大量的上海话口音使得香港的粤语发音已经有些混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内地“逃港潮”,又有很多潮州等非粤语区的人进入香港,香港的粤语就更为混乱。大量不发鼻音的“粤语懒音”现象出现,例如将“恒生银行”读成“痕身银行”,将“朋友”读成“贫友”等。

  为此从七十年代开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粤语正音运动”,即规定电视、电台,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音必须符合标准的广州粤语。这一正音运动一度很好地纠正了上述粤语发音混乱的局面,但之后又有反复。

  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大量中青年人要忙于工作而必须请家佣照顾小孩。七十年代时香港曾向广东省政府提出引进一批广东的中年妇女去香港做家佣,因为广东人与香港人“同声同气”,但被广东省拒绝。无奈之下,香港只好向菲律宾、印尼、泰国引入大量的菲佣、印佣、泰佣,结果很多香港的小孩出生后学到的第一种语言竟然是菲律宾语、印尼语、泰国语!于是粤语懒音现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广泛出现。

  这时一个非常重要而具争议性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何文汇”!

  八、何文汇与粤语复古音(病毒音)

  前文讲过,粤语在清朝晚期正式形成后,其读音相比起汉唐时期虽然大部分保留,但肯定会会有一定的改变,且改变是以语言的表达更为流畅、清晰为前提的。其权威的发音是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音,其权威的音韵书籍是1979年广东省出版的《广州音字典》。

  但香港中文大学的何文汇教授并不认同这点,他认为标准的粤语发音应该是严格按照北宋初年的《广韵》的音!例如“构、购”两字应该读为“救”音,而不是“扣”音;“塑”字应该读为“素”音,而不是“索”音;“纠”字应该读为“九”音,而不是“斗”音等等。

  于是他藉着香港政府推行的“粤语正音运动”而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制作了一系列的电台、电视节目,推广他的复古汉语,并成功让香港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发音更改为《广韵》的音。结果粤语产生了两大流派,一派是广州话为代表的现代粤语,一派就是复古粤语。

  何文汇的举措引起了包括广东、北美等地大部分粤语语言学家的反对,并称其发音是搞乱粤语的“病毒音”。相当一部分的香港语言学家也不认同按照《广韵》来发音,再加上大部分的香港市民日常说的都是现代的粤语。因此现在香港是两种发音并存(但新闻播报则以复古粤语为主),中学生毕业时按规定要用粤语流利朗读一段文字,也是随便采用那种发音都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香港与广东的电视台在发音上会有一定区别的根本原因。

  

  九、粤语相比起普通话的优势。

  前面已经说过,粤语有声调更为丰富、朗诵古诗词时更为符合韵律美的优势外,更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近义字的区别。

  古汉语对于近义字的发音特点是:声母相同,但韵母不同。这样近义字的读音相近但又有区别,才能够正常表达。

  普通话最大的问题是文字完全继承自古汉语,但读音却被“胡化”,从而出现很多常用的近义字读音完全一样的情况,造成了文字使用上的极大混乱。例如“的、地、得”,“做、作”,这两组常用的近义字,在粤语里完全符合“声母相同,韵母不同”的要求,所以懂粤语的人完全不会搞混淆“的”与“地”与“得”,也不会用错“做”与“作”。但北方地区的人经常会搞乱这两组近义字。因此要想汉字能够正确地使用的话,让北方的人学一些粤语非常有意义!

  另外,就是前文曾提到了,粤语里没有卷舌音,即不存在北方地区的人也经常搞混淆的。

  “z、c、s”与“zh、ch、sh”这三对对应的、卷舌与不卷舌相区别的声母的正常使用问题。所以粤语的表达往往能够比普通话更为清晰、明确。

  

  十、总结

  综观整个广东人文的形成、发展史,其实质就是中原汉人为追求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断迁徒、奋斗的血泪史篇,并由此带动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史。在此过程中,语言、文字、宗族等是维系着广府人的最重要纽带,因此几乎所有广府地区乡村的家庭,屋里都会摆放一块红色底的“祖先牌位”并定期给祖先上香的。也因此广东人“宁丢祖宗田,莫丢祖宗言。”的观念也远比内地要强,粤语成了保留古汉语最好的现代汉语!

  再举个例:宋词中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时、几多”这两个古代词汇只有粤语才完好地保存下来,且是日常用语,胡化的普通话根本不会这样表述的。另外粤语中“愁、流”同韵,但普通话就不同韵了。

  粤语(Cantonese)也是除普通话(Mandarin,洋人认为是:满大人的语言)外,唯一拥有完整的文字系统的汉语,即所有粤语发音均有对应的文字,能够用文字完整地记录发音,这是沪语、湘语等其它地方的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随着广东人走向世界,粤语也被带到了世界各个角落。现在粤语除了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外,也是美国、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澳洲的第四大语言。因此粤语在海外的地位明显高于普通话。现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群超过一亿,为此联合国早已将粤语定义为“语言”而非“方言”。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更多地理相关产品,请扫码了解: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中国唯一什么都免费的城市,石家庄为什么又叫“国际庄”?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fvalve.xrbh.cn/quote/2542.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eant.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