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傅锡洪
2024-10-31 21:32

傅锡洪

作者简介

傅锡洪: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本体的一般含义

    谈及本体或体,就必然同时涉及与之相对的发用、作用或者用的观念,以及与之近似的实体观念。对中国哲学体用思想有深入研究的胡勇先生在总结了张岱年、方克立、葛荣晋、童世骏等学者观点的得失的基础上说:体用范畴的基本内涵有二,一是实体和作用,二是本体与作用。本体、实体与作用在此都已出现。那么它们的含义及其关系又如何?胡先生说:“‘实体即指一切实在,包括具体的个体和类,以及一切抽象的存在;而本体本质上都是实体也都有其自身的体与用,本体的本质义涵在于它是其他实体的本质根据或生发根源,也就是说本体一定是基于另一个实体而言的,所以本体就是相对于一个实体而言的根本性实体作用作为的内涵将根据是实体还是本体的情境不同而义涵有所不同,与实体相关联的是实体的属性表现和功能效用,与本体相关联的是显发运用和流行表现。这里提到了实体与表现、本体与流行两组概念,正可用以解释宋明儒学所说的体用或本体与发用的内涵。且不论具体的个体和类,仅就抽象的存在而言,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理在朱子思想中无疑是体。而作为体,它其实有实体和本体两方面的内涵,并且在指实体时,不是具体的个体或者类,而是抽象的本质。在本质的意义上,实体也可被称为本体,因此,理无论是作为实体还是本体,都可以称为本体。为了区分作为实体的本体与本体,我们把后者称为本源。当然也须指出,不同学者的理解不同,如陈来先生便将实体理解为宇宙万象及其运动的根源和依据。如此理解的实体,实即我们所说的本源加实体,而不单纯是我们所说的实体。
    当朱子说“‘形而上者是理,才有作用,便是形而下者’”的时候,理指的是作为抽象本质的实体,与之相对的形而下的作用即是属性表现与功能效用。当朱子说理便在心之中,心包蓄不住,随事而发的时候,理指的是本源,随事而发即是它的显发运用与流行表现。朱子的不少表述可以放在理既是实体也是本源的视野中来理解。如他说:气则二,理则一。气即阴阳之气,理即太极,所以此句含义可以借助朱子如下说法获得理解:性犹太极也,心犹阴阳也。太极只在阴阳之中,非能离阴阳也。然至论太极,自是太极;阴阳自是阴阳。惟性与心亦然。所谓一而二,二而一也。理之所以是一,是因为它是与表现相对的实体;气之所以是二,是因为它包含了作为本源的理,以及作为其流行的气。理与气有着实体与现象的差别,所以两者可以分而言之;理必然要流行表现出来,所以两者又可以合而言之。钱穆先生指出,在朱子这里理气、性气、心性关系都存在分说和合说,所言极是:朱子说理气合一,故说性气不离。朱子又主理气分言,故说性气不杂……说心性,犹如其说理气,可以分说,可以合说。尽管心性与理气不是完全对应的,然而无论理气还是心性,都既可以分说也可以合说,则是没有疑问的。前引朱子至论太极,自是太极;阴阳自是阴阳是分说;太极只在阴阳之中,非能离阴阳也则是合说。之所以既能分说又能合说,是因为理以及性既是实体又是本源。只有从既是实体也是本源的角度,才能完整理解朱子所说的本体的内涵。实体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是不可改易的规范,单纯谈论此规范时,它是净洁空阔的世界,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是无时空的、永恒的。但是此规范内含着动力,它要不容自已地实现出来,因此这个实体同时也是本源。实体与本源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准则不容已地展现出来,就体现在现实世界中,它在现实世界中的运作是持续不断的。无论就实体还是本源而言,本体都是纯善无恶的,就实体而言纯善无恶是因为它不是具体物,就本源而言纯善无恶是因为恶尚未产生,先善而后恶。

理学家:朱熹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二、心学所说的本体

三、作为本体的良知

    前已述及,阳明心学中的本体一般以良知或者本心来表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良知何以为,可以在戒惧之念中得到解释。阳明认为戒惧之念是始终运作的,而不依赖于人的后天努力,他说:“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不仅如此,戒惧之念还是人无法离开也不应离开的。他说: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由此也可看出,戒惧之念就是在人的意识中持续存在,对人的意念加以监督、调节、控制的意念。良知之良从根本上来说正是在戒惧之念上来谈的。这个起到监督、调节、控制作用的意念始终存在,不依赖于人的后天努力,哪怕一般的意念出现偏差,这些意念也会或强或弱、或隐或显地起到监督、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换句话说,人内心深处的隐隐的不安始终在起作用,修养达到很高阶段的人,其作用很显著、很强大,修养比较低的人,其作用比较微弱。人与人在戒惧之念上的差异仅此而已,但戒惧之念都在起作用。这是良知之为良知的关键。从良知理论的角度来说,这实际上就是阳明的良知自知说。吴震先生指出:当人的意念一旦启动,良知也自然地同时启动,这里所说的同时,意谓良知与意念、人心与意识之间不存在丝毫的间隙,良知必然同时地、亦即自然地存在于人的意识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不是说良知须等待或倚靠人的意念去发动,然后再回头来去察识意念的是非善恶,这就是阳明的良知自知理论的一项重要内涵。吴先生还将自知视为阳明所说的良知最为基本的特质:质言之,所谓自知,在心学的语境中,是说良知作为一种根源性意识必然自己意识到自己,用阳明的另一术语来说,就是自觉自证,这是阳明心学的良知观念最为基本之特质。阳明无疑知道人的本性是会被遮蔽的,但他强调:即便遮蔽,它也会以戒惧之念的形式直接地、持续地起作用。正是在此基础上,他才说:良知之在人心,则万古如一日。又说:“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这些说法不是在说无时间性的形而上实体,而是在说那个始终存在的对人的意念起到监督、调节、控制作用的意念,亦即戒惧之念。这实际上就是良知本体。

心学家:王阳明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四、阳明学所说的工夫

五、阳明学中的体用关系

王阳明四句教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六、结语

(为方便微信阅读,注释及参考从略)


刊载信息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网址

http://je.gzu.edu.cn/gzdxskb/home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傅锡洪】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fvalve.xrbh.cn/quote/3407.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eant.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