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论文选刊】刘惠 申小蓉 沈倩:基于激发创新潜能的工科高校美育体系探索与实践——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2024-10-31 21:59

作者简介:刘惠,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申小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倩,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课程建设办公室主任。

【论文选刊】刘惠 申小蓉 沈倩:基于激发创新潜能的工科高校美育体系探索与实践——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金项目: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跨学科专业建设推动跨界双创人才培养”(E-DXKJC20200522);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中华文化基本问题研究单列重大项目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SC20ZDZWO1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重点专项课题“通专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2019SZEZD03)

原文刊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四期110-115页。




摘  要:面向未来培育“新工科”人才需要充分激发其创新潜能。美育强调感性教育,通过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够起到激发工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作用。然而,国内工科高校在专业教育和美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存在认识、机制和手段等多重困境。本研究以电子科技大学近十年开展工科高校美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学校覆盖全体学生、联通培养环节、贯穿培养过程的美育体系建构过程。实践表明该体系在理念和模式上具有创新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美育体系  工科院校  创新潜能  交叉融合


一、引言

过去,我国在工程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传统工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模仿、跟踪和消化吸收能力的“跟跑型”人才;当前,我国的工程技术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小,很多领域出现了并跑甚至领跑的格局。[1] 因此,面向未来,我国工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应该转型到以创新能力和引领能力为主的培养模式。[2] 然而,工科人才的创新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外,更需要具有必要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且这种能力受美育质量和水平的影响很大。因为美育可以通过发展人的感知敏锐性、情感丰富性和想象自由性等感性方面的能力来激发创新潜能[3] ,所以激发工科人才创新潜能与美育尤其艺术教育是强关联的,这本身也是“新工科”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4]  但如果从专业教育与美育融合渗透的角度来看,当前国内工科高校普遍面临如下问题:① 重理工科、轻文科、弱艺术,偏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忽视心灵教化和人格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审美感难以启迪,创造力、想象力难以激发;② 美育工作长期被忽视,对美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认识不够,美育激发创新潜能的机理认识不清;③ 美育课程体系化程度不够,各个教育环节脱节,协同机制缺失。


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全国率先开始系统探索美育与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关系,实施工科美育计划、建立工科美育体系。经过十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学校实现了覆盖全体学生、联通培养环节、贯穿培养过程的工科美育创新与改革,建构出了一整套以“激发创新潜能”为总体目标的工科院校美育体系。

 

二、工科高校美育的根本特征与目标厘定


美育是一个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最早于18世纪由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的,旨在弥合工业社会中人的理性和感性的分离问题。席勒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美育是使人的精神得到解放的唯一途径。在席勒看来,美育肯定且凸显了感性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以恢复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为核心要义,其理想是实现人性的完满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事实上,美育可作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育主要是指审美教育,表现为对审美态度、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而广义的美育延则泛指感性教育,即通过培养人的感性能力,使人形成对生活的审美态度。

 

王国维将西方美育思想引入中国后,经过蔡元培、梁启超、朱光潜等学术大家的发展,近年来,杜卫、宋修见、范迪安等学者又对其育人内涵进行了拓展。尽管学界对美育价值的定位各不相同,但普遍认可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对促进个体的感性发展,激发其生命活力、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美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5] 离开了感性教育,就谈不上美育,而感性教育更多地诉诸于想象或者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灵感和直觉的体现,往往先于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触角,其本身就富有认知功能和创新价值。艺术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它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语言、环境的共同促进,调动多感官协同,与环境沟通、表达情感,展现潜能。艺术的灵魂就在于创造,与哲学、科学、人类学等学科相比,它具有感性的生命力,物化的表现,具象、理性地展示出人对于自然、科学、生活等的内容、情感表达以及反思。[6] 

 

为什么要针对工科学生大力开展美育?一方面,这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回应。换言之,面对新工科建设亟需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引领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的现实需要,美育能够起到激发工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作用。事实表明,美育对形象思维、想象力、抽象思维甚至智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美育不仅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据说他经常会在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拉小提琴,因为这能使得他的思绪伴随乐曲的旋律进入一种飞扬的状态,从而在短时间内快速地迸发出科学研究的灵感火花。[7] 事实上,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美育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有利于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创造性任务的直接解决。如前文所述,面向未来培养的工科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潜能,而从事创新活动需要的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别:常规思维往往严格按照常规的思维逻辑规律铺陈和展开,它最大的三个特点就是单向性、单一性和层级性;而创新思维则展现出明显的灵感性、创建性、求异性、发散性、跳跃性、联想性、综合性和非逻辑性。创新思维显然与逻辑思维密不可分,它以逻辑思维作为前提和基础,但创新思维也必须是一种超越性的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对激发创新思维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诉诸于形象思维的感性教育,即美育是激发工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

 

基于上述认识,电子科技大学确定了以“激发创新潜能”作为开展美育工作的总体目标。2010年,学校首次将艺术教育全面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专业教育+美育”的试点经验在全校所有专业全面推广,美育体系建设基本成型;2019年,工科学生美育体系整体纳入“成电新工科建设方案”。

 

三、工科高校美育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施

 

在明确了以“激发创新潜能”为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后,电子科技大学将该总体目标进一步分解为促进学生的感性发展、人格完满和拔尖创新,逐步构建起了“课程教育+艺术浸润+创新潜能激活”的工科学生美育体系。如图1所示,从教学过程来看,该美育体系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三项美育课外行动计划;从教学内容层面来看,该美育体系涵盖多元化美育课程、浸润式的艺术刺激和“电子信息+艺术”融合培养模式;以期达成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教学目标。

 

图 1  电子科技大学美育体系示意图

 

(一)课程教育:美育课程多层次、进阶式嵌入工科专业培养方案

 

以“全面激发工科学生知觉系统”为主要目的,构建通识美育课程、专业特色美育课程和工程美学进阶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图2)。

 

图 2  电子科技大学美育类课程体系

 

第一,美育通识课程体系。围绕激活听觉、视觉和触觉三大感官知觉系统,打造以“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艺术导论”为基础,“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电影鉴赏”为核心,70余门素质选修课、MOOC为外延的美育课程体系。年均开设300余个教学班,覆盖全体学生。第二,专业特色美育课程。将美育课程纳入本硕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所有本科专业必须修满2个美育鉴赏课程学分、1个美育体验课程学分和N个专业特色美育课程学分后方可取得毕业资格。第三,工程美学系列进阶课程体系。组建了工程学、信息科学、艺术学、人文学科等跨学科专家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通信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自动化工程等10余个工科专业量身打造“创意编程”“机器视觉与应用”“互动作品设计美学”等16门工程美学系列进阶课程。

 

(二)艺术浸润:沉浸式美育平台全方位激发工科学生审美状态

 

以“突破认知边界、激发创造本能”为目的,营造与美同行、向美而行的艺术体验空间与艺术实践平台,让工科学生获得立体化、沉浸式的艺术浸润(图3)。

 

图 3  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体验空间与实践平台

 

第一,营造校园美育空间,实施“美育浸润计划”。全面艺术化改造校园教学、科研、生活和办公设施,规划并建成遍布校园的体验、教学、创作、排演和展览等美育物理空间总计60余个。第二,创设美育实践平台,推行“美育践行计划”。围绕“听、说、读、写”“声、光、电、影”“歌、舞、剧”方向,重点设计和打造10余个学生美育实践活动品牌,年均资助和孵化学生美育实践项目100余项。第三,搭建艺术创作平台,开展“美育深耕计划”。建设“美育大师工作室”、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6个,创作原创校史剧《又见青春》、新编川剧《小萝卜头》、文化遗产舞剧《博巴森根》等大型精品校园原创艺术作品20余项。

 

(三)激活创新潜能:跨学科、跨学校合作推动科技艺术跨界融合

 

聚焦激活“视觉建构能力”和“空间建构”两种核心能力,围绕“电子信息+艺术”和“传统文化+技术”两个方向,创建跨学科、跨学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机制,深度推进科技艺术跨界融合,激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第一,建设“科技+艺术”辅修专业。与华为、腾讯、完美世界、威爱教育等知名企业共建“新工科+新艺术”产教融合项目,建成“信息遥感+考古”“电子信息+文化遗产保护”等5个特色传承基地。建成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iArt),年均孵化高水平科技艺术作品与项目40余个。第二,创建科技艺术跨界研究中心。启动“未来美育计划”,创建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中心、未来科技研究中心,搭建美育创意研究体系,孵化《新月》《君临》等获奖科技艺术作品30余项。第三,与知名艺术院校开展校际联合培养。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共同建立“艺术-科技“联合教学与创作基地,创建“电子信息+音乐”“电子信息+美术”跨校跨界联合培养本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特区。

 

(四)协同合作:高位资源整合保障美育工作持续推进

 

全校参与,持续推进,美育规划与实施工作贯穿学校“十二五”“十三五”和“双一流”建设整体规划(图4)。


 图 4  电子科技大学美育工作各部门协同合作模式


第一,强化高位统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为枢纽,协同全校17个部门,每学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美育工作,先后制定校级美育规划与方案10余部。压实校院两级美育工作职责和考核体系,协同保障美育任务有效执行。第二,强化校内外互动。与上海市、深圳市、重庆市、成都市、西安市等地方政府,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四川省博物馆、四川音乐学院、川剧研究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华为、腾讯、完美世界等企业等共建校际联合、校企联手、校地互动的科技艺术创新平台。第三,强化队伍建设保障。建设艺术专任、人文兼职、企业特聘和艺术大师驻校四支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协同推进美育工作。

 

四、基于激发创新潜能的工科高校美育体系人才培养成效

 

以激发创新潜能为总体目标,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电子科技大学将美育全面嵌入工科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了覆盖全体学生、联通培养环节、贯穿培养过程的美育创新与改革,取得了突出的人才培养成效。

 

(一)激活工科人才创新潜能,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高地

 

十多年来,电子科技大学美育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美育全覆盖。近五届学生,生均学习美育类课程超70学时,参加美育活动27场次;学生对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生活的满意度逐年提高,2020年分别达到92.6%和95.1%。近五年,学生在国内外普通高校艺术大赛中获国际奖项8项,含“欧洲国际艺术大奖赛”金奖,“亚洲国际合唱节”一等奖等;获国家级一等奖23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基于激发创新潜能”的美育理念,为培养工科创新人才发挥关键作用。2019年,致力于培养ICT行业领域急需的高层次、战略型顶尖人才的“华为致远班”落地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创业公司打造全日制在校生上市全国第一股。近四年,10位成电学子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二)推动国家和地方社会文化发展,让艺术点亮科技

 

凭借工科人才卓越的美育教育成效,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电子科技大学交响乐团入选全国首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川剧传承基地入选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0年,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主要成员单位受邀参与中宣部“世界看中国”三星堆全球推介活动。2018年至今,运用遥感信息技术优势,深度参与全国重点考古工作“张献忠江口沉银”文物挖掘和展示工作。结合信息技术优势,打造“川江号子”“博巴森根”“小萝卜头”等大型地方特色艺术作品,获国内外多项大奖。用科技点亮艺术,用信息技术优势回馈社会,获社会各界高度好评。

 

(三)辐射传播成电方案,引领理工科院校美育示范改革


电子科技大学受邀参加教育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研讨会,介绍学校经验。开发系列线上美育通识课程,来自全国高校三十万名学生修读。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先后来校专题调研,学习和借鉴实施方案和工作经验。


五、总结与展望

 

工科教育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学科;工程学科又是技术产业的领头羊,各行各业都对“新工科”建设的成果有着较高期待。[8]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应当把核心的任务放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多元学科、全方位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引力能力的跨学科领军人才,这样才能使“新工科”实现强有力的发展,并获得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9] 

 

电子科技大学始终坚信,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引领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不能仅仅注重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还必须通过以感性教育为根本特征的美育提升工科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工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大力开展以美育为核心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深刻推进了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高层次跨界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全面推行面向未来的工程人才美育改革,逐步构建起了“课程教育+艺术浸润+创新潜能激活”的工科高校美育体系。诚然,工科高校的美育教学实践在未来还有很长的探索之路,需要我们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营造美育的文化环境并动态优化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体制机制,尤其是工科高校的教学研究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才能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作用,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美的给养,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端明,沈燕培. 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指引新工科建设的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4):1-7.

[2]李志峰,陈莉.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历史变迁与当代实践逻辑[J].高校教育管理,2019(4):91-98.

[3]杜卫. 情感体验:美育的根本特征[J].美育研究,2020(3):5-10.

[4]朱立元,熊腾. 论美育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作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102-109.

[5]杜卫. 美育三义[J].文艺研究,2016(11):9-21.

[6]杜戎,左义林. 浅析美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J].甘肃高师学报,2019(3): 97-100.

[7]岳友熙,韩德信. 高校美育与创新思维[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5-89.

[8]王武东,李小文,夏建国. 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52-55.

[9]裴钰鑫,汪惠芬,李强. 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2):62-68.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了解最新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动向

     快扫码关注我们吧!!!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论文选刊】刘惠 申小蓉 沈倩:基于激发创新潜能的工科高校美育体系探索与实践——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fvalve.xrbh.cn/quote/4113.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eant.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