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梗,最近成了网络“顶流”。
先是“City不City ”如旋风般席卷社交平台,成了时下最盛的“流量密码”。外国博主“保保熊”以一句语调魔性的“City不City 啊?”打卡中国景点并发布视频。在一众网友的模仿和演绎下,该梗迅速成为形容城市化、洋气、新颖,甚至是“刺激”的代名词。
未几,“she young young”又从天而降。抖音博主“小淘气鬼当家”发布视频,用英文音译动画片主题曲《喜羊羊》的歌词进行哼唱,试图教唱外国人。外国网友也纷纷“交作业”,掀起一波学中文歌的热潮。
7月4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对“City不City走红”做出回应。小小一则双语梗,竟获得外交部的认可。
事实上,网络上的双语梗一直深受欢迎。前有博主“五十岚上夏”试图用读英文的感觉说中文,创造出一时行俏的“岚语”,有在韩开烤肉店的中国博主“东北胖胖说韩语”让“搜谱钩gi”梗一度火热,后有东北籍视频博主“中英家庭”让“干巴老头”的“干巴lunch”深入人心。
这些双语梗从何而来?又为何频频出圈?它的破圈,会为中国文化输出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开辟一条新路吗?
双语梗,什么梗?
“每个自媒体人都会幻想自己的作品走红,但当‘City不City’真的火了时,我还是很意外。”博主“保保熊”告诉潮新闻记者,能受到中国网友的喜爱,他很惊喜。“我和妹妹拍视频就是为了开心,很显然,我们的快乐已经传递给了更多人。虽然不知道这个热梗会持续多久,但我想我会一直继续和大家互动,创作出更多好玩的作品。”
抖音博主“保保熊”最初创造“City不City”梗的抖音视频。图源:抖音@保保熊
“保保熊”本名叫Paul(保罗·迈克·阿什顿),来自美国,今年是他在上海定居的第7个年头。这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国际化大都市赋予了他许多创作灵感——
“保保熊”说,“City不City”的灵感最初来自于“citywalk”。上海,恰又是国内“citywalk”最先流行的城市,“保保熊”起初就觉得中国人说“city”时的发音非常可爱,同时,他发现在上海的商务圈里,一些双语句式使用频繁。比如:“我们马上有个meeting(会议)”“讨论一下我们的project(项目)”“要delay(推迟)一点时间”,这些令他兴趣盎然,也由此萌生了造“双语梗”的想法。
“在我的脑海里,‘city’是一个让人刺激和兴奋的地方。”该词让“保保熊”联想到一个钟爱的美剧场景:女主人公在纽约街头欢快跳跃,回忆生活中让她兴高采烈的瞬间,“这些就像是内心深处永难忘怀的美好,而任何能给人这种感觉的事物,都是‘city’的。”“保保熊”直言,这正是上海带给他的奇妙感觉,“上海就是我眼里 ‘city’的代表。”
“City不City”这波的热潮尚未落寂,“she young young”梗又异军突起。
“she young young”由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大家一起喜羊羊》演变而来,因为这首歌在中国家喻户晓,一位中国网友便决定将其以音译的方式教给外国人唱。“she”谐音“喜”,“羊”则音译为英文单词“young”。这首“英文版中文歌”发布后,在各大社交平台传播甚广,更是引得一大批外国网红争相模仿翻唱。
第一个“交作业”学唱《she young young》的外国网友“Nico爱肉包”。图源:抖音@Nico爱肉包
抖音平台上粉丝百万的外国博主“英国秀才”起初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梗,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粉丝铺天盖地的私信,粉丝纷纷向他发来《she young young》视频并留言:“学这个”“我想听你唱”。
“听了之后觉得耳目一新,有点像中国人用拼音念法学英文。”“英国秀才”向潮新闻记者表示,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旋律琅琅上口,极具感染力。在中国呆了10年的“英国秀才”说,“尽管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学中文,但歌曲搞笑的风格,足以引发越来越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生出好奇。”
抖音博主“英国秀才”学唱《she young young》的视频。图源:抖音@英国秀才
“就算不会中文也能唱中文歌”“听起来像是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拉近了我与中国粉丝的距离”……采访中,不少外国博主向记者表示,通过对歌曲的搞笑演绎,他们揽获了大量中国网友的关注和点赞,更激发了他们学习中文的热情。
6月27日起,抖音博主“亚历克山大”开始发布《教老外背诗》的系列视频。视频中他身着古装,使用与“she young young”相同的方式音译古诗,试图教会外国朋友。评论区一位网友表示,她的外国男友真的靠一句“woo yam do sham she low”学会了“无言独上西楼”。
抖音博主“亚历克山大”使用“she young young”的音译法教外国网友古诗词。图源:抖音@亚历克山大
不知这阵向外输出中华文化的双语之风,接下来将向何处吹拂。
“小众的语言”不小众,也不只是语言
“City不City”和“she young young”走红之后,不约而同收到了网友的一致评价:“好小众的语言!”
然而事实上,它可能并不小众。在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系副主任赵瑜佩看来,这种游走在两种语言间的用语形式,并非在互联网上横空出世,而是早已有之,当下的“热梗”,只是一种长期用语习惯的横截面。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枝桠(化名)表示,她曾对这一语言现象做过简要梳理。她说,早在10年前左右,我国互联网上便涌现一众中英文交互的网络热词。这些网络热词主要呈现三种形态:其一,将中文短语部分音译为英文单词,如“厉害了word哥”,“无可phone告”;其二,将英文单词音译为中文词语,如“因吹斯汀”(音译interesting);其三,英文单词+中文拼音,也即一种中式英语,如“no zuo no die”。研究者认为趣味用语满足年轻人个性需求、英语发音不标准导致的自嘲心理、网络用语作为群体身份标志成为身份认同标识,都是网络热词被创造及使用的原因。
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城市词典)上,收录了短语“no zuo no die”。图源:网站截图
双语梗的确年深岁久,但却今非昔比。近期,以“City不City” “she young young”为首的热梗出圈之快,传播之广,让人不得不跳出语言的维度,对其重新打量。
“小众的语言”,也不只是一门语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河认为,“双语梗”本质上是一种“网络迷因(internet meme)”,又称“网络梗”。
何为“迷因(meme )”?迷因(meme ),又称模因,是一种流行文化单位。它起源于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一书,是一种通过模仿、复制实现信息传递的单位。网络迷因由迷因衍生,代指一种明白易懂可迅速传播的文化现象。图片、视频、网络流行语,乃至表情包,都可以成为网络迷因。网络迷因像是一张互联网通行证,一句你知我知的暗号。一旦在互联网交流中出示,对话者会在顷刻之间心领神会,并迅速将其传播下去。
黄河说,以“City不City”为例,它能够出圈,一方面是因为创作者“保保熊”赋予了“City”这个词新的意义“洋气”,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他魔性的语调和演绎方式,因而在社交媒体平台演化为一种“迷因”。它能够诱发其他用户,尤其是外国友人的模仿行为。这种中英夹杂的“造梗”方式不仅新颖有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国友人的理解门槛。大家上传至网络空间的对于“City不City”的模仿与二次创作,也成为彰显自己走在互联网“冲浪”前沿的“社交货币”,从而引发更多的关注、讨论、分享和参与。
“迷因历年层出不穷,但这两个双语梗如此爆发性地流行、扩散,其背后成因复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少晶解读称,双语梗均以短视频形式向观众传达,这样集语言、声音、视频流等多模态媒介,让观众在丰富的体验感下迅速理解新梗。此外,短视频平台指向的受众群体为年轻群体,在该群体中,梗的趣味浓度增强,传播也会更迅猛。
孙少晶还特别强调,造梗博主本身的跨文化背景也举足轻重。“保保熊”作为跨越多平台的网红,其用户群也较为国际化,其跨文化的生活经验,也便于他找到各种文化的结合点。种种因由,致使博主自身具有较广阔的影响力。
双语梗,未来何去何从?
黄河做出提醒:“每个梗都有自己的流行周期与生命价值。在网络热梗为我们源源不断地带来流量和话题的同时,需要警惕越来越简单化、标签化、模式化的单纯依赖梗的宣传方式,最后演变成一窝蜂地跟进、复制,用户又会进入一个索然无味的审美疲劳阶段。我们的文化交流需要更包容的心态、鲜活的语言、真诚的故事、配套的政策以及过硬的城市基建和服务,如此方有更多的对话和想象空间。”
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则表示,语言学界对这一用语现象有过讨论,意见不一。语言是交流工具,该类用语简单实用,表意明白,又不失幽默风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小小双语梗,磅礴外交路
“Country不Country啊?”近日,“保保熊”再造新梗,用它表达对中国乡村、大自然的向往。
前有“City不City”,现有“Country不Country”,中国的城市风光、乡野趣味都吸引外国友人沉浸其中。这背后,是深厚灿烂的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一次深入对话。
例如,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是地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富饶肥沃,使得江浙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吴语细软优雅,讲究的是“吴侬软语”;吴越美食香甜可口,吃的是“饭稻羹鱼”。
吴越文化区上海是“City不City”双语梗“诞生”的地方,也是“保保熊”生活的城市。“我一直都在追求文化交融,而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早已每天都处在一个文化交融的环境里面。”“保保熊”说。
“每种语言都有概念表达的局限性,所以需要借鉴其他语言。上海有洋泾浜英语与中文混杂使用的特有语言使用习惯和地方特色,‘City不City’就是一种很新潮的洋泾浜英语的表达形式。”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雪英认为,中英文混用体现了一个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代表一种新的社交标签。
“City不City”的上海话怎么讲?当“保保熊”带着“City不City”的口头禅穿行在上海,得到的是上海阿姨一句幽默俏皮的回答——“有劲哇”。“City不City”表达的是“洋气不洋气、时髦不时髦”,在上海话里倒能用“有劲哇”来形容,细细想来,蛮妙的——“洋气、时髦”,确实“有劲哇”。一句温柔优雅又带着中式幽默的“吴侬软语”,在与世界交换着语言“密码”。
7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回应时表示,很高兴看到外国朋友们在中国享受美景美食,亲身感受生动真实的中国。中国就在这里,欢迎大家来。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欢迎”,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周全、热情、有礼,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待客之道,吸引了一大批来中国旅行的外国友人,进而带动“China Travel”也火了。
线上,“China Travel”俨然成为了时下海内外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几分钟的外国友人游中国短视频,播放量轻轻松松突破十万。在这些视频里,有温润的水乡、热辣的美食、壮美的山河。中国包罗万象的自然与人文,让外国网友叹为观止。
线下,来华“China Travel”的外国友人在白天“长”在景区里,然后在暮色时分被夜市里地道的中国美食“鲜掉眉毛”。国家移民管理局和文旅部统计数据显示, 2024年一季度免签入境外国人员共198.8万人次,同比增长266.1%。“五一”假期入境游客更猛增至177.5万人次,已接近出境游人数。
外国博主在外网发布“China Travel”相关视频,播放量轻轻松松突破十万。图源: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微信公众号
“双语梗,对于中国对外交流事业来说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很好补充。”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培伦说,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主流媒体担纲责任的高速公路,也同样需要双语梗这样的来自民间的碎石小道。
小小双语梗,磅礴外交路。而路的这端,泱泱中华的大门,还在向八方来客敞开。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City不City”“she young young”……双语梗为何频频出圈?】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fvalve.xrbh.cn/quote/4162.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eant.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