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三、目标设定与拆解执行:Plan your act,Act your plan
2024-10-31 22:14

  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活动 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三、目标设定与拆解执行:Plan your act,Act your plan

  各位好,给大家拜个晚年。

  我先自报家门,「小镇做题家」,目前魔都某高校大四在读,毕业后无深造计划,准备直接进入就业市场,一个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做不好的普通人。

  2020 年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价值坍塌和重塑的年份:上半年遭遇黑天鹅事件,处在疫情震中的我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无为的一学期;由于个人职业规划不清晰和整体就业市场不景气,下半年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校招的失利。彼时的我处在大学和社会的夹缝带给我的震荡之中,这种震荡让我有时候恍惚,觉得自己是要被社会淘汰的一类人。

  这一年最大的感触就是,在忙忙碌碌中碌碌无为,这种结果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挂钩,也和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

  到岁末年初,我尝试从一年的混沌中走出,进入了一家管理成熟的企业实习,接触了更先进的工作方法,也捡起了自己的爱好,生活一步步走向正轨,但与我理想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感谢文刀向我约稿

  年岁渐长后我开始思考「新年」的意义,其实说到底,过年只是人为地把连续不断向前的线性时间切割开来。 但我们需要这种切割,因为在这样的切口上,我们可以有机会让自己停下来,去思考过去一年的得失,为来年勾勒蓝图。在可预见的的 2021 年,价值的坍塌和重塑还将持续,但越是在外部充满不确定的年代,向内的自省就愈发重要。

  一言以蔽之,厘清自己,再想其他。

  于是我想借少数派征文的机会,聊聊在毕业倒计时之际,我关于学业、工作与生活的目标。

  「太长不看」版——根据「人生之花模型」确立了 8 个 Objectives,每个 Objectives 下各有 3—5 个 Key Results用 Todo 拆解执行 KR定期进行 Review 复盘,对 OKR 进行调整

  在新年立下宏伟的 Flag 并不是件稀奇事儿,难能可贵的是执行与坚持。无论是放眼社交媒体还是把目光转向身边人,都不难发现真正把新年规划贯彻到底的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人在计划未半就「中道崩殂」了。

  我在年末读完了《清单革命》,书中将人的错误分为两大类型——「无知之错」与「无能之错」。「无知之错」顾名思义,即没有掌握正确的知识,而犯「无能之错」的原因是没有正确使用这些知识。

  书中提到两种「无能之错」:

  人大脑最多同时记住的事情是 7 件,超过这个数量,记起来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处在紧张和压力之下,大脑会更容易遗忘。

  人不是机器,有情感会思考,在做事情时容易受到情绪影响。

  放在新年 Flag 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由于人的经验和记忆的不稳定性,招致麻痹大意,最终引发 Flag 的倒塌,而 OKR 作为一种目标管理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克服这种「无能之错」。什么是 OKR?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葛洛夫发明。并由约翰·道尔引入到谷歌使用,1999 年 OKR 在谷歌发扬光大,在 Facebook、linkedin 等企业广泛使用。

  2014 年,OKR 传入中国。2015 年后,百度、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都逐渐使用和推广 OKR。

  ——摘自「百度百科」

  其中:Objectives(以下简称「O」)是目标,回答的是「我想要完成什么?」,是某个时间段内的目标和任务Key Results(以下简称「KR」)是一系列可衡量的关键结果,回答的是「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达成了目标?」KR 由 O 分解而来,用于支撑 O 的实现,理想状态下,当所有的 KR 完成时,O 就实现了

  目前我在一家深度践行 OKR 的企业实习,所从事的工作也与敏捷管理、效率工具强相关,工作中掌握的很多方法和概念都可以套用到个人管理中。

  (用于公司管理的 OKR,并不完全适用与个人目标管理,因此本文对经典 OKR 的理念进行了本地化的调整处理,使之更符合个人管理的用途。)OKR 的周期多久合适?

  以「年」为单位的计算生命的方式,未必适合所有人。当目标管理周期过长,任务安排出现延误,未完成任务逐渐堆积时,整个体系都有崩盘的风险。OKR 的制定周期可以是月/双月/季度/年,根据个人实际需要合理规划即可。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也可以作为 OKR 的分界,如毕业、结婚等。一个好的 OKR 应具备的要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制定一个好的 OKR 是实现目标管理的第一步。根据 OKR 理念与我的个人实践,我认为一个高质量的 O 至少需要以下三点——「颗粒度」适中,不宜过空/过细:O 应当是对达成状态的具体解释,相比高度可量化的 KR,O 可以更「空」一些,但也要言之有物。比如「脱单」可以作为一个 O,但「感情生活幸福」就不适合具备长期性:O 应当对个人的长期发展有价值,而非聚焦于一朝一夕的得失O 应当控制数量,3-5个为宜,同时应当区分出一定的优先级

  而 KR 的讲究就要更多些了,比如经典的 SMART 原则。

  SMART 分别代表 Specific、Measurable、Assignable、Realistic 和 Time-related——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分配的、可达到的、有时限的。OKR 应具备的要素

  而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有三点——可衡量性:KR 是具体的结果和状态,不应模棱两可,应采用客观、外部可观测的表述,能够快速判断达成情况,并能够给出打分可实现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挑战性:KR 应是相对激进的目标,信心指数 75%,而非 100%。比如在公众号写作上我虽然有拖更的习惯,但每月至少能有一篇产出,这时我再制定每月一篇的 KR 就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KR 不要写成 Todo List:Todo 是实现 KR 的手段,而不是 Todo 本身Todo 是 OKR 的拆解与实现手段

  当众多 KR 摆在面前,如何有条不紊进行,是 OKR 能否实现的关键。《清单革命》中提到避免「无能之错」的方案,就是利用清单工具来帮助记忆。

  清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知防护网,把要做的事一一罗列呈现,形成可视化的强制约束网,预防人们跳过一些重要步骤,从而破解熟练导致麻痹大意的困局。没有 Todo 支持的 KR 反而会助长焦虑设定 Todo 的原则与误区

  即便相关理论与实践颇多,但 GTD 还是容易从入门到放弃。一个典型的 GTD 误区是,开始事无巨细都要管理,时间规划恨不得比巴菲特还细致,每小时、甚至每 10 分钟都要设置任务项。但对于 Todo 设置来说,「大而全」未必是一件好事。在无法改变任务总量的情况下,有两个可以曲线自救的方法:任务间应有区分度:按照重要程度和迫切程度划分优先级,急事不一定是要紧事。要避免成为急事的奴隶,而打乱整体的节奏错开循环日程:比如在我的 Todo 中有很多是按月循环的日程,就要有意识避免堆叠到月底,可以分散到一月的各个时间段,压力分散到可以承受的范围,完成起来就会丛容很多

  除了控制总量,设置「检查点」及时更新进度也能有效提高执行 Todo 的幸福感,「检查点」可以设置在完成每个 Todo 之后,也可以每天结束之际统一更新。长周期的 OKR 是一件挺「延迟满足」的事儿,而每个 Todo 则是「即时满足」,每天在清单上打勾,看着进度条一点点被填满,是一种持续的可操控的幸福感。

  目前市面上并没有专门用于个人 OKR 管理的服务,派友 用 Notion 做的新年目标项目 在一个工具里同时实现了 KR 进度跟踪与 Todo 待办管理,是我理想中的个人 OKR 管理工具。插图来自 @董小染

  但考虑到不俗的技术实现难度以及 Notion 过「重」的属性,我最终还是放弃了 All in One 的想法。完美的工具难寻,但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工具来做也不失为一种解法。单从功能实现的角度考虑,任意拥有「子任务」功能的待办 App 都能胜任 OKR与 Todo 管理。至于 Review 则只需要一个具备整合汇总能力的软件,如 Notion、印象笔记甚至桌面上的一个「新建文件夹」。但为了更好的使用体验,所选工具最好还具备以下属性——多平台同步:我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有机会用上电脑,多平台同步的工具能保证我随时随地都可以追踪 OKR 进度成本可供:免费为宜,付费服务我希望成本不要太高,毕竟 OKR 是一个长期的项目,日积月累下来还是有不小的成本习惯优先:最好能与已有的工作流结合,便于快速上手,减少学习和数据迁移的成本

  最终我的工具选择如下,给大家做一下参考。OKR、Todo 与习惯打卡:滴答清单

  滴答清单支持子项目多层嵌套、周/月视图以及看板模式,与 OKR 的理念契合度较高。用滴答清单管理与践行 OKR

  值得一提的是,Trello 在最新的版本中加入了「时间轴」模式,也有挖掘成为 OKR 工具的潜力。Trello Timeline 视图复盘与 Review:Notion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最初被 Notion 吸引很大程度上因为是它的 UI 风格,但在深入了解后,方才发现其内在的设计理念才更具价值。凭借极高的可自定义度,Notion 依然是我心中最接近 All in One 的软件,也是复盘 OKR 的最佳工具。我用 Notion 对 OKR 进行复盘

  讲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举一个 OKR 的实例,比如过年回家被家里人催婚,那么一个【2021 脱单 OKR】包括什么呢?

  O:脱单——找到和我有相似的经历和兴趣爱好的对象KR1:通过主动寻找或亲友推荐,找到 X 位初步符合要求的对象,并初步建立联系KR2:明确对象,从线上沟通转移到线下交往,每月约会 X 次(吃饭、看电影等),增进对彼此的了解KR3:进一步了解对方,磨合三观和习惯,建立彼此舒适的相处模式,交往时间维持在 90 日以上

  Todo:与对象见面的时间安排,见面前需要准备什么等

  Review:对象的个人信息记录、对对方的评价以及自我反思汇总

  聊完了相关的概念和工作流,接下来我将分享我个人的 2021 上半年 OKR(3—8月),如无意外,我将在今年的 7 月份结束长达 16 年的学生生涯,正式踏入社会生活,因此这是我作为学生与职场人的过渡时间段,是一个天然的 OKR 周期。

  在 O 的设定上我参考了「生命之花」自我总结模型,并基于个人实际情况做了调整,设定了共计 8 个 O。考虑到类似的大规模目标设定频率较低,所以我违背了「精简」的原则,也没有做优先级排序,换来了更全面的多角度覆盖。生命之花 自我复盘模型

  出于保护隐私怼考虑,部分内容作脱敏处理。

  2021 届学生可能是过去十年里最惨的毕业生,但也可能是接下来十年里最幸运的一批。本科生活诚然是学生生涯中最幸福的阶段,我希望在未来回忆起时能少留遗憾,给大学生涯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毕业论文相比一般课程论文,战线更长,但这未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众所周知,再长的准备时间也没有 Deadline 临近管用,而仓促完成的结果恐怕难以应付毕业论文的高要求。学院方面给了明确的开题、中期、定稿截止日期,在此基础上我的计划是:所有 Deadline 提前一周,给导师审阅留下机动时间定期主动联络导师,汇报进度,及时纠偏,以防积重难返的跑题现象发生尽可能细化任务,多做准备工作。比如论文的「中期汇报」,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文献综述、定量调查、数据分析等。在总任务量恒定的情况下,早做准备,任务的完成会更加从容。完成学分清算,防止因漏修学分而延迟毕业通过学校规定的毕业测试,包括计算机与英语

  去年因为疫情严重,国内大学毕业生返校困难,毕业典礼更是一切从简。虽然不少学校承诺受疫情影响的毕业生可参加来年任何一场毕业典礼,但来年人在何处,是否有闲情逸致都是未知数。对于没有继续深造计划的应届毕业生来讲,毕业典礼是一次庄重的仪式,穿上学士服,和朋友去四年里生活过的地方合影,看毕业晚会,一起唱校歌,接收校长和老师的祝福……可能未来这些经历会逐渐模糊,但我还是想去亲身体验一番。

  今年疫情缓和,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能和重要的人一起参加毕业典礼,见证我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和新篇章的开始。

  从秋招的失利中我得到最重要的两条收获:一是不能用一份简历「一稿多投」,不同的岗位各有侧重,需要针对岗位特征重新定位自己的优势与竞争力;二是面试者比较看重「拿结果」的能力,而过往的产出自然是最有力的产出证明。这类「产出」应具备一些属性:可被量化、形成可复用的方法论以及可展示性。

  作为本科毕业生,我没有十分清晰的职业规划,在就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规划过于「清晰」也容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死胡同。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我只能在市场需求与个人偏好中寻求一个较优解。在秋招中我用 Notion 搭建简历投递的归档系统,公司、岗位、投递情况、面试题与面试技巧,都汇聚于此,比较清晰和一目了然,在春招中我决定继续复用这一方式。我秋招的复盘 可以复用到春招

  为了让我在 Offer 选择中不过于迷茫,我也给「满意的工作」定了一个量化的指标,给选题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参考视角。我的工作评价体系由 5 个要素构成,各占 2 分,满分 10 分:行业:行业发展前景,是夕阳产业、新兴产业还是已经成熟规模化的产业企业:企业在该赛道内的地位,独角兽企业是加分项职业:在企业做什么,属于什么序列,该序列的发展前景城市:个人喜好与城市发展前景,偏主观待遇:包括总包薪水与隐性福利不存在完美的工作,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告别学生身份后,我需要面对更多现实的问题,早点迈出第一步,也算为之后的理财生涯铺点碎石,别像踩空气砖那样充满不安全感。

  不同于少数派里卧虎藏龙的大佬,在理财上我几乎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在此之前我对理财的概念充其量是把钱存进余额宝,20 岁我才开始买一些稳健型的理财产品,今年 1 月我开始接触基金,在波动中实现了短暂的盈利,然后在年后第一个交易日又把盈利全贴了进去(笑)。

  之前我没有理财的原因,无外乎有三点:年纪太小、本金太少以及认为只有专业的人才能从理财中获益。

  年纪小、本金少换个角度想其实也可以是优势——年纪小父母康健,我暂时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也没有背负贷款。「只有很少的成本」意味着我能通过较小的损失,经历极大的情绪体验。即便无法从中获益,但花小几百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学游泳也是难得的体验,大不了裤头不要了。

  同时,在较早的阶段理财带来另一个好处是,当我慢慢积累到更多成本,我对市场的了解也会越来越多,这是一种正相关的有益变动。《反脆弱》这本书里写到,「随机性」也分为「好的随机性」和「坏的随机性」。投资基金对我最深远的意义在于,我第一次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利用随机性获取最直接的利益。《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认为「只有专业的人才能从理财中获益,普通人只有被割韭菜的份儿」,也是我亟待更新的认知误区。投资理财并不意味着需要精通各种屠龙之术,而我的终极目标,既不是像郭宇一样在 30 岁实现财务自由然后退休,也不是妄图通过理财水平成为优质上海女婿,无非是与通货膨胀赛跑,守护辛苦打工挣到的钱,减缓它贬值的速度。

  因此我在理财意识的培养上给自己的 Todo 是:储备理财知识,从门外汉转变为初学者每天抽一点时间关注基金动态,对大盘有一个持续认知与同样在理财的朋友交流心得,共享焦虑

  我的投资理念比较简单也比较朴素:承认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把钱交给靠谱的人,省下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放在学习上、放在生活上。认真工作,轻松生活,快乐理财,当然了这只是美好的愿景。在参考了去年的理财收益(纯稳健型理财产品)和咨询了相关朋友之后,我给正式理财的第一个半年定下了 5% 的年化收益目标。2020在纯余额宝+部分稳健理财的基础上的年化利率

  在资产划分上,考虑到我的现金流状况与抗风险能力,我最终选择按照 532 的比例来划分:短期开销 20%:应对短期开销及应急的钱,日常消费,吃喝拉撒,主要是各个钱包里的钱(现金、余额宝、微信钱包等钱包)稳健理财 50%:目的是追求稳稳的幸福,如银行定期存款及一些稳健型的理财产品增值投资 30%:投资追求财富增值的钱,对于没有相关经验的我来讲,初期我打算跟着且慢、天天基金上的主理人无脑跟投。

  虽然市面上能够购买理财产品的平台都提供了收益率的统计功能,但因为鸡蛋并不都装在一个篮子里,我还是需要专门对回报率进行记录。我选择的工具是「有知有行」账本 ,这款内嵌于「有知有行」App 中的账本来自备受好评的「且慢小账本」团队。通过记录自己的每笔投资,我能够时刻追踪自己的收益率,判断投资收益是否达到预期,这笔资产在资产配置中是否起到了预想的作用,并可以实时与沪深 300、中证 500 等指数型基金做对比。

  虽然总自嘲为「打工人」,但我深知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家庭非科班非专业从业者而言,打工带来的收益依然是现金流的主要来源。不要羡慕理财神话,不做理财的奴隶,我再一次警醒自己。

  消费主义的逻辑是,认可由经济和文化资本占有者所规定的商品的文化意涵,并为其付费买单,有意无意使用这些符号将人群区隔开来,认为购买能够体现切实存在的「趣味」的高下之分。

  现代生活的最大幻象就是让我们误以为一切可预期、可控制的现实都是理所当然。但 2020 年经历下来,我想大部分人都意识到「未雨绸缪」「家有余粮」的重要性。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往往是冲突的,近几年消费主义势头又起,国家倡导内循环消费主义,对于个人反而就是存钱理财才能利益最大化。国家维稳离婚冷静期,对于个人离婚自由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给自己设定了两个 Todo 以求从无谓的消费主义中跳脱:放弃流水式的日常记账,实施「预算管理」

  我曾经至少三次尝试过日常记账,但都无疾而终,因为记账的颗粒度不好把握,鸡零狗碎的记账所牵扯大量的精力与实际产生的效果并不相匹配。

  因为主要身份还是在校学生,所以我的收支结构也相对简单,消费也高度依赖电子钱包,所以我决定放弃日常的流水账,改为每月月底记录一次总支出(约等于支付宝+微信钱包的总支出,通过「账单」功能查询)。

  在获知每月总开支后,我同时为自己设定了每月目标预算,以保证自己的储蓄率。如果某月预算超支,我希望自己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灵活调整下月预算。「愿望清单」与「致命三问」

  这是我向 @也谈钱 学到的方法:想买一个东西前先不要急着剁手,放进「愿望清单」里缓冲一下,再问自己三个问题,回答完成之后再重新评估购买行为。购买行为是否浪费:这笔消费的功能有没有和已有物品重合?比如在我已经有两台键盘的情况下,价格再低的键盘其实都没有购买的必要了。想要购买的理由:这笔消费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活幸福感?不买会有什么后果?比如新款 iPhone 的确能带来幸福感,但咬咬牙不买似乎也不会怎么样,日子还是一样过。可以不购买的理由:反问自己不买的理由也很重要,决策就是一个在利弊间权衡的过程。比如 Switch 健身环大冒险很香,价格也回到了正常水准,但买来在宿舍其实并没有用武之地。

  开始践行「愿望清单」与「致命三问」后,我砍掉了不少可有可无的消费,给真正需要的消费留下了更多的预算,因此生活的总质量并没有肉眼可见的降低。甚至会感觉存钱带来的快乐,甚至不亚于盲目花钱。我的「愿望清单」

  回顾 2020 一整年,在个人健康这方面,我几乎没有生病,算是整体满意。唯一的遗憾的是体重依旧偏低,以及作息逐渐往不规律的方向发展。因为或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感觉疲惫的次数也肉眼可见地增多起来。因此这半年年在个人健康上的 Objective 主要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强化个别身体指标。

  我本人属于非常不易胖的体质,回家和朋友聚会发现大家普遍横着长,而我的 BMI 只有 16 出头。考虑到在不进健身房、不依赖药物的基础上增肥不是一件易事,我给自己定的增重目标是 6 个月 增重 2kg。

  另外,因为睡懒觉和赶地铁,我每月吃早饭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的习惯,也不利于我的增重。在滴答清单打卡功能的督促下,我每天 11:00 都会收到「吃早饭了吗?」的亲切问候,希望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能有至少一半的日子能吃上早饭。

  闹钟醒了就继续按响铃的人,人生中的事也会一拖再拖。——坂元裕二

  过去一年时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人们的整体入睡时间延迟了2-3个小时。我也深受其害,美其名曰「生物钟整体后移」,但在开工时间雷打不动的情况下,熬夜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睡眠时间的不足。

  为了提高睡眠时长,我为自己设置了工作日 00:40、周末 01:00 的入睡时间,就寝时间到,手机进入勿扰模式,减少睡前可能受到的打扰。排除一些不得不熬夜的情况与难得的周末狂欢,我希望自己的按时入睡率能够达到 60%。在阅读了《睡眠革命》,我了解到「睡眠周期」的概念,通常 90 分钟作为一个睡眠周期。我希望自己在一周的时间内,能够完成 40个睡眠周期的总量。

  在睡眠监测这块我选择「健康」App 配合 Apple Watch 来记录,这是我尝试了一众工具下来,比较便利和自动化的一套流程。除了坚持记录睡眠情况,我还希望自己能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睡觉前要有 30-45 分钟缓冲时间:远离蓝光,调低灯光,做温和的事情,不要玩激烈的游戏在固定时间起床:我的操作室,定一个临近迟到死限的闹钟,不给自己留余地。从睡眠周期的角度来看,十几分钟的贪睡对于缓解疲乏实际意义不大,更多的是心理作用,但可能导致人越来越拖延,并且蔓延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如果有午休的机会,要么睡 20-30 分钟小憩,要么直接睡完 90 分钟。总之不要让自己在深度睡眠阶段被打断

  在运动这块,我没有刻意健身的计划,但希望可以保持基本的运动量。我选择用「健身记录」App 来进行目标管理,目标包括了 3 个维度——每日活动 480 千卡,锻炼 30 分钟以及在 12 个小时内都有实现 1 分钟的站立。这个目标对于健身来讲其实比较低了,但从我的历史数据来看,依然需要蹦起来才能勉强够着。我的「健身记录」完成情况,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高中毕业之后,由于疏于学习,英语水平每天都在肉眼可见下降。我希望每周能有三次学习英语的时间,主要是听力和口语,用于维持对英语的熟练度。

  关于阅读的意义,这里引用罗翔老师的一段话,与诸君共勉,希望自己能够多读好书,与不同时代的优秀人「交流」,走出个人的时代性偏见,克服人的有限性。

  古人说的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因为你行了千里路,就一定会从地方性偏见走出来,了解了各地各异的风俗人情,就不会觉得只有自己老家或者自己所处的地方就是最好的。

  读万卷书就会走出时代偏见,因为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跟古人,跟过去的时代,跟其他的时代进行交流,那就可能走出时代性的偏见。

  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这一生嘛,其实都是在走出偏见。

  2020 年,我养成了「随手记」的习惯,包括记录日常感想、记录碎片化的知识,一年下来,各类琐碎的思考也有百余条,包括了 flomo 中记录的点状思考,也包括印象笔记中收藏的线性文章,我一直在想该如何内化这些知识,如何检验输入的成果。

  最终我摸索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或许是写作,阅读是把线性的文字,拆解成网状的知识点,而写作是这一过程的逆向。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

  我从大一开始做新媒体账号,至今维护最长的账号已有三年半的时间了,经常会有朋友问我:做自媒体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坦白讲,除了没赚到钱,收获还是很多的。

  其中最大的获益是「平衡」。

  在学业、工作中崩溃是生活的常态,如果我只有本职工作,那可能会陷入无尽的懊恼。但现实是,回到家后,还必须把这些情绪暂时关起来,继续码字。而在敲击键盘时,我会自然而然进入另一种心流,视角一换,人就解脱。

  在写作过程中,我也在思考我能为别人创造什么价值,除了工作以外,我暂且将写作当做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我希望能持续进行不限题材的写作,带给读者更多有价值的思考,不过价值这个东西很难量化,在持续的写作中我也明显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要持续输入才能有更有价值的输出。

  这一年,我也尝试在知乎、微博、少数派、公众号等各个平台上分发内容,虽然不是大 V,但也收到了不少读者的反馈。但多平台的内容分发对于个人创作者来说其实是一件高成本的事,一个人既要负责内容构思、文字产出,还要负责排版、分发与渠道运营,精力自然会有所分散。如果能搭建一个更自动化、一键式的内容分发流程,将有助于我更集中精力在写作这件事上。

  同时,因为一直没有真正实际地运营账号,我的账号粉丝数也不太乐观,仅保持着缓慢的自然增长,甚至在微信公众号这种已是红海的平台,我一度陷入「更新反而导致掉粉」的尴尬境地。虽然我并不太在意粉丝数的多寡,但不否认粉丝数的增长的确是写作者成就感的一部分来源,并且,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我也能更清晰地从外部视角获取对写作的评价。希望在持续写作之余,我能匀一些心思在平台运营上,在半年的时间里实现全平台粉丝数 10% 的增长。

  2020 年年中我做了一档个人播客——《现在有空》,定位是聚焦青年人生活的访谈类播客,话题包括但不限于生活感悟、生涯规划、情感咨询等,在开设之初,我保持了极高的热情,一月多的时间里,独立完成了四期节目。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及网易云音乐搜索到「现在有空 FM」

  一直以来我都更擅长用文字与外界打交道,这和我相对内向的性格有关,「文字」或许是一种经典的沟通方式,但一定不是最先进的。随着互联网冲浪的深入,我的一个强烈感受是,每个人的信息构成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在你朋友圈里刷屏的文章,你隔壁楼的人可能根本看不到。可是人总会有「身边即世界」的误解,因此诞生了许多互联网时代的「井底之蛙」。

  在做播客的过程中我和同龄人聊内卷、和异性朋友聊女性主义,与不同的人聊天,这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表达者和倾诉者,同时也是一种走出偏见的方法。这些东西,都是文字沟通很难给予我的。

  娱乐也要定 OKR 吗?我想是有必要的。娱乐存在的意义是让人快乐,使人放松。但娱乐带来的快乐亦是有长短之别的,看一个娱乐节目,快乐持续个把小时就消失了;玩游戏,下线的时候快乐就没了……甚至结束后还会觉得疲惫,进入「贤者模式」。

  这里我想说的娱乐其实是「有效娱乐」,不是无所事事地刷短视频。找到一个有效的娱乐方式,带来长期的快乐,保持固定频率,用比较烂俗的话来说,可以叫「生活的小小仪式感」。

  从去年开始我开始较为频繁地线下观影,其中大部分时候是独自观影,深夜一个人去电影院成为我「即时满足」的重要部分,沮丧时电影可以作为排解手段,愉悦时电影也是很好的陪伴。

  旅行是一个发现别处生活,从而产生比照、反思和借鉴的过程。如罗翔老师所说「行万里路」能帮助我们走出地域性偏见。我对旅行的距离没有什么预设的期待,我不偏爱新奇之地,真正令我心动的,是离开舒适地这件事本身。

  真正的人生,始于整理之后。——近藤麻理慧

  当感到焦虑时,可以去做那些能让人快速投入的事来减少内耗。而「整理」是快速获得满足感的良方,因为这些事足够简单,而且很快就能看到事情完成的效果。年前我完成了「一生一次的整理」,虽然整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整理之后的生活,确实比整理之前让人心动了一些,最直观的感受是「一天更像一天」了。

  包括桌面、衣柜与床铺,这也是出于个人卫生的考量。

  初入大学,有一个自己支配的小窝是令人兴奋的,那时的一切都是加法。不断的「买买买」,导致的结果是个人物品的不断堆积,临近毕业,我总觉得再不丢一些东西,从学校搬出去时就得叫好几个搬家师傅了。

  除了现实生活,数字生活也是重要的整理对象。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拍照的人,手机里常年储存着大量的照片,这一方面导致手机内存堪忧,另一方面在需要寻找特定照片时,凌乱的相册也时常让我感觉手足无措。

  当完成了所设定的的 KR 之后,那么恭喜你,离 OKR 圆满完成仅剩最后一步——「复盘」。

  从过去中汲取力量,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在与未来,因为「生活中的大多数东西都不过是同类情况的重演。」

  无论在设定 OKR 的过程中多么用心,多么仔细,OKR 必须在现实中接受检验,因为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定期的复盘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折腾的过程,但这个过程能帮助回顾和整理所有的任务,使得 OKR 得以更好地运转。

  复盘的频率可依据 OKR 周期而定,如果是年度 OKR,那么按月复盘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是双月OKR,那么频率就该提高到周维度了。不过对于日常来说,如果能做到一周/一月一回顾,长久下来也已经很完美了。另外,及时主动有频率的回顾,效果也远比被动回顾好得多。

  定期记录进展,跟进进度有效记录 OKR 实施进程,如各项量化指标的变化,看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在实现过程中如果发生 KR 的实现有风险,应当做出合理的动态调整,可以优化 Todo 策略,也可以调整原定的 KR。

  打分与调整

  能赋予生活新的意义的,不是沉溺于往事,而是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你以何种方式面对生活。

  对 OKR 打分是复盘过程的最后一步,这意味着 OKR 可以正式画上一个句号。打分的一些维度,可以参考:完成程度:指定 OKR 时所设定的 O 的实际完成情况困难程度:结合对时代背景、市场环境的评估,回顾 OKR 的实现难度是否过高/过低投入程度:为实现目标付出的努力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满分完成 OKR 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儿,尤其是个人的 OKR,完不成并不会被降职、劝退,任务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我看来,用于个人管理的 OKR 应该充当激励者的角色,而不应成为压死骆驼的稻草。如果未完成 OKR,应当思考没有完成的原因,但并不是找借口,或者合理化目标未达成的原因。而是从这个 OKR 汲取教训,为下次制定提供洞见。

  内卷时代有不同的卷法,也有不同的选法,但是归根结底,不卷还真的没办法。

  在完成此篇的过程中,我无数次想要放弃,我觉得「我给自己制造了太多的焦虑」,我才 20 出头,没有必要活的这么累。

  我很讨厌「贩卖焦虑」这件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内卷时代焦虑也是必修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人生的难题是恒定的,那么早干一点是一点,也有一定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我甚至觉得人的确应该适度焦虑起来,尤其是我这样自律能力不强的年轻人,真正该被抵制的是,干焦虑而不转化为行动。

  这不是在制造新的焦虑,而是尝试溯源至焦虑的内核:失去节奏。这也不是在鼓吹片面的个人主义,正是因为个体的生命看似毫无意义,我们才有必要为了一些特别的东西而活,比如信仰,比如爱,比如思考。

  我了解到很多优秀的大拿,并不依赖工具,也成就斐然。正如前文所说,我承认我作为人的有限性,人会犯「无能之错」,因此我需要依赖工具完成我「生而为人」所欠缺的部分。这并不意味着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工具主义者,我希望自己在个人努力与工具辅助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方面,不排斥工具,选择合适的工具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不要被工具所裹挟,陷入追求工具迭代和迁移的危害,罔顾执行的误区。

  当然不论使用什么工具,「执行力」是最重要的一点,我特别想要分享的其实就是这个,在追求效率和自我管理的同时,我们需要知道这其中的核心是什么。一张纸也能做好任务管理,工具和形式永远是最后要考虑的,它仅仅是帮我们提高效率而已。

  这一年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一件事,千万不要刚做出一个决定就开始沾沾自喜,让全世界都知道。我需要做的就是偷偷记在心里,抛开无用的炫耀欲和表达欲,然后默默努力练好本领,等一切尘埃落定了,再用事实证明自己,这比嘴上说一万句都强。

  正如 OKR 的实现,再漂亮的设定也无非是纸上谈兵,而「执行力」与「持之以恒」,才是实现 OKR 中最重要的品质。我希望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与底气,在半年后,给大家复盘一下毕业 OKR 的执行与复盘情况。「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这句本是流行语的梗话,其实是 2021 我所期望达成的状态。

  最后,感谢阅读,祝 2021 万事胜意。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三、目标设定与拆解执行:Plan your act,Act your plan】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fvalve.xrbh.cn/quote/4520.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eant.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