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文章
Editor's Recommendation
速览
近年来,随着锂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锂资源的市场需求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矿石锂和卤水锂资源开发产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地表盐湖卤水、深层卤水等液态资源中提锂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是当前锂资源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吸附法适用于我国低浓度大体积卤水中锂的提取,而锂离子选择性吸附材料是吸附提锂的核心。本文综述了有机(冠醚)、无机(铝基、锰基和钛基)以及复合型选择性锂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为研究新型锂吸附材料、克服材料缺陷以及改进吸附剂性能提供参考,以期推动盐湖卤水锂资源高效提取利用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卤水 ; 提锂; 吸附剂 ; 离子筛
【作者信息】第一作者:陈欣怡 ;通讯作者:夏开胜、杨振
锂作为最轻的碱金属,具有许多优异的理化性质,如高的电化学活性、高比热容和高的氧化还原电势等。这些特性使得锂及其化合物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近年来,锂已经广泛应用于电池、电子信息设备、陶瓷、航空航天、冶金工程等诸多高科技领域,被认为是21世纪民生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全球锂资源消费从2016年的22.8万吨LCE(碳酸锂当量)迅速增长到2022年的78.0万吨LCE,2023年的消费量预计将达到约107万吨LCE。从长远角度来看,未来锂资源的需求量还将持续快速增长,但由于受到锂矿开采条件、提锂技术等限制,全球锂资源市场高需求、低供给的现状不可避免。据调查,大陆卤水是锂赋存的最大资源(64%),其次是硬岩(36%)。因此,从水资源中回收锂极为必要,并已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世界最大锂消费国,锂资源占全球6.31%,居世界第五,但其三分之二蕴藏在低品位的盐湖卤水中,普遍存在镁锂比高、大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共存等现象,给提锂带来了困难。且锂资源供需关系极度失衡,导致电池级碳酸锂(Li2CO3)价格从2022年底冲高至59.5万元/吨而2023年回落到22.4万元/吨,目前又显现出止跌又回升的趋势,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因此,寻求环保、低成本和高选择性提取锂技术并建立锂资源回收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目前,从卤水中回收锂的常见方法包括溶剂萃取、沉淀结晶、吸附、膜分离等。其中,沉淀结晶法在提取锂方面应用较早,其成熟的沉淀技术适合低镁锂比体系。但该方法选择性较差,不适合我国高镁锂比的盐湖体系。溶剂萃取法由于其在湿法冶金方面有着成熟的应用基础,在高镁锂比盐湖体系中提取锂应用较多,至今仍然是选择性分离和金属提取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溶剂萃取易产生三相,使用的有机溶剂会腐蚀工艺设备,且溶液泄漏存在污染环境的隐患,严重阻碍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膜分离技术包括选择电渗析(SED)、纳滤(NF)、离子印迹膜(IIM)和膜电容去离子(MCDI)等,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在锂回收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其能耗高、膜耐久性不理想等缺点限制了它们的工业化。
相比于上述提锂技术,吸附法凭借其成本低、操作简单、绿色环保、高选择性和适用范围宽等突出优势,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尤其适用于我国大体积、低浓度目标离子的液相体系。吸附法是通过选择或设计合成对Li+有识别能力的吸附材料,利用特定的物理或化学作用,实现对锂离子选择性分离回收效果。吸附材料是吸附提锂的核心。一般而言,理想的吸附材料应具备以下特点:1)高的选择性,能够从元素组成复杂且盐度高的溶液中选择性捕获Li+; 2)良好的稳定性,在高盐度和反复吸附/解吸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3)足够的吸附容量,即单位质量的吸附材料能够尽可能多捕获锂离子。目前,吸附材料大体可分为有机、无机以及复合吸附材料(图1)。其中,有机吸附材料包括冠醚、杯芳烃类等,前者的选择性主要是依靠调控空穴尺寸与目标离子适配,以及环上杂原子种类等因素。后者与Li+的配位性和溶剂密切相关,由于其在水溶剂中溶解度有限,目前对碱金属选择性的研究主要围绕甲醇、四氢呋喃等溶液。无机吸附材料主要分为铝基吸附剂、锂离子筛、天然矿石和碳材料。天然矿石以及碳材料的表面活性位点可以与大多数金属结合,对Li+选择性较差且吸附容量低,限制其在卤水提锂的应用。锂离子筛类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效率、吸附选择性和化学稳定性,主要包括锂锰氧化物(LMO)以及锂钛氧化物(LTO)。锂锰氧化物由于酸浸过程中溶损高、循环稳定性能差、平衡速率慢等问题限制发展,可以通过金属元素掺杂、结构形态的改变、改善制备方法来提高其性能。与锂锰氧化物相比,锂钛氧化物金属溶损率低、稳定性能好,应用前景较好。铝基吸附剂已取得商业化运用,具有成本低、吸附性能稳定等优点。以铝基吸附剂为例,吸附材料整体提锂工艺大致如下:Li+被吸附饱和后,对吸附剂进行水浸,使锂、铝分离。再使用沉淀剂去除含锂溶液中的镁、钙等杂质,蒸发浓缩后加入碳酸钠进行沉锂反应,实现碳酸锂产品的生产。本文主要围绕不同类型吸附剂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横向比较不同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吸附性能与吸附机制,为后续研究新型提锂吸附剂、优化制备技术和推动提锂技术在盐湖卤水中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图1. 用于锂回收的吸附剂的分类。
01
1 冠醚类吸附剂
1.1 冠醚吸附剂的制备
冠醚(Crown ether, CE)又称为大环醚,是由多个氧原子和碳原子组成的环状有机化合物。由于其“大环效应”,具有富电子空腔的CE可以与特定的金属离子形成非常稳定的络合物。冠醚对阳离子具有精确的尺寸选择性,精确性取决于空腔尺寸和金属离子直径的接近程度。通常,空腔尺寸和目标离子直径越接近,目标离子被选择性捕获概率越高。大量研究表明,具有12~14元环的冠醚对Li+有具有很强的结合亲和力。然而,冠醚价格昂贵且回收困难,往往通过接枝或聚合到纤维、有机树脂、多孔大分子材料等基体上形成有机配体复合类吸附剂。这种复合吸附剂不仅可以保留配体对Li+特异性识别能力,而且兼具基体的高稳定性、耐酸性、易于固液分离等性质,进而能够显著提高CE的可接触性和循环使用等性能。涉及的基体材料有硅类材料、磁性颗粒、多孔材料等。基体材料作为吸附剂的骨架,连接冠醚配体实现Li+配位。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基底材料必须具备机械强度高、耐酸洗、稳定性好、易于嫁接修饰的优点。
Bai等通过高内相乳液(HIPEs)模板法制备了多孔聚合物(PolyHIPEs),利用紫外线(UV)引发表面聚合从而引入2-(烯丙氧基)甲基-12-冠-4(2AM12C4),合成官能化聚合物刷(PVBC-g-PCE)。PVBC-g-PCE具有物理强度高、可接触结合位点密度高、孔隙高度可渗透等优点,是一种用于选择性捕获Li+的良好吸附剂。Tachibana等制备了嵌入高孔二氧化硅珠中的冠醚型有机复合吸附剂,如苯并-15-冠-5(BC15)、苯并-18-冠-6(BC18)等,对海水中的锂离子具有相对较高的吸附能力。Cheng等利用绿色的低温相分离方法制备壳聚糖(CS)纳米纤维膜,选择具有独特空腔结构的2-羟甲基-12-冠-4(2H12C4)接枝到CS表面,制备出冠醚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纤维膜(CS-CE)。该类材料吸附容量大、循环稳定性好,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在锂离子提取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1.2 选择性提锂性能
冠醚吸附剂在提取海水、盐湖卤水等水资源的Li+应用中,最受研究者关注的是其选择性、吸附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等性能。
1) 冠醚单体不同,对锂离子识别效果不同。Dixit等通过三种不同肌醇取代基键合12-冠-4,发现不同肌醇取代基对Li+的识别性能有明显差异,可以通过改变冠醚氧原子的相对取向来调节金属离子与冠醚的相对结合亲和力。Tachibana等实现了高孔硅珠包埋的冠醚型有机复合吸附剂的合成,用于同时回收海水中的锂和铀。合成的冠醚树脂包括苯并-12-冠-4(BC12)、二苯并-14-冠-4(DBC14)、苯并-15-冠-5(BC15)、苯并-18-冠-6(BC18)等,发现不同冠醚单体,吸附性能有区别。BC15和BC18树脂对海水中Li+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其吸附行为强烈依赖于这些冠醚空腔大小和疏水程度。Park等使用甲基冠醚(AC-SBA-15)和氮杂冠醚(HMC-SBA-15)部分官能化介孔二氧化硅材料,不同冠醚基团官能化的材料均能在人工海水中实现高选择性地吸附Li+。
2) 基体材料的类型、比表面积、亲水性、吸附位点数目等因素对冠醚选择性吸附锂离子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Zheng等用冠醚官能化氧化石墨烯(GO)、壳聚糖和聚乙烯醇(PVA),成功制备了系列纳米纤维膜,最大吸附量可达168.50 mg/g。在选择性吸附实验中,纳米纤维膜对盐湖卤水中的Li+具有高选择性。5次循环后,材料仍保持88.31%的吸附容量。虽然有机复合吸附材料具有明显选择性和稳定性,但是活性材料较高的质量与锂较低的相对原子质量存在矛盾并且有机聚合物交联骨架包埋内部活性位点等问题,限制了吸附容量的发展。此外,还有SiO2、Fe3O4、碳纳米管、玻璃纤维垫都是适用于负载CE的良好基体材料。研究表明,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基材,能够加快传质速率,进而增强吸附剂的吸附性能。Wang等利用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在乳液中引入冠醚单体合成冠醚功能化的多孔基体材料,用于锂离子选择分离。其开发的基体材料的多孔性质以及大量的活性位点,有利于提升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Alexandratos等通过化学接枝法在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基体表面上固定14-冠-4,定量分析了水溶液中Li(I)的选择性。并且实验结果表明冠醚络合Li(I)的程度受聚合物基质极性的影响,随着基质亲水性的增加,冠醚对Li(I)的络合能力越强。
1.3 选择性提锂机理
1.3.1 冠醚空穴尺寸与离子尺寸的匹配程度
冠醚型吸附剂的选择性受到冠醚孔空穴尺寸与离子尺寸的匹配程度的影响。由于醚键中氧原子提供电子的作用,主体可以与客体离子形成配位。空腔尺寸与目标离子直径越接近,其进入冠醚空穴的可能性越大。小环冠醚(C*-C*)空腔尺寸通常在0.122~0.153nm之间,而锂离子尺寸为0.118nm,Li+完美贴合空腔尺寸从而形成捕获,并且可以与空腔中的醚键形成强烈的静电相互吸引。而K+、Na+、Ca2+等离子直径远大于Li+,它们难以与小环冠醚稳定结合。图2中列出部分碱金属离子直径以及冠醚尺寸。
图2. 碱金属离子和冠醚尺寸。
Valente等发现随着冠醚上氧原子数目从4增加至12,Li+的分离系数变化不大,而对其他碱金属K+、Rb+、Cs+分离系数显著增加。含4个氧原子的冠醚就可以使得Li+的第一配位层得到饱和,而K+、Rb+、Cs+所需电子更多,需要更多氧提供电子。所以选择小环的冠醚,将有利于Li+选择性分离。值得一提的是,直径较大的金属阳离子会在氧原子构成的空穴平面上方配位,形成金字塔结构。另一种情况,阳离子位于空腔上方,阳离子将两个冠醚进行桥联,形成夹层结构,如图3所示。夹层结构相对金字塔结构,其阳离子配位不紧密、稳定性较差。当金属离子较小时,配体发生畸变,将阳离子包围在其中,形成包合物以减少溶剂进入,但是离子距离配体原子远、静电引力小。所以当金属离子与空腔尺寸刚好适合的冠醚形成立体匹配时,吸附材料才具有突出特异选择性。
图3. 15-冠醚-5(a)、K+与15-冠醚-5形成“金字塔结构”(b)、K+与15-冠醚-5形成夹层结构”(c)的平衡几何图形。
1.3.2 冠醚分子的柔软程度
1.3.3 供体杂原子以及取代基
02
2.1 铝基吸附剂的制备
2.2 铝基吸附剂的选择性提锂机理
图4. 氯离子插层LiAl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的结构模型。
2.3 铝基吸附剂的选择性提锂机性能
03
3 锂离子筛吸附剂
3.1 离子筛吸附剂制备
3.1.1 Li-Mn-O系离子筛吸附剂制备
3.1.2 Li-Ti-O系离子筛吸附剂制备
3.2 锂离子嵌入/脱嵌机理
3.2.1 氧化还原机理
图5. 尖晶石LMO吸附剂中Li嵌入和脱嵌机制的示意图。
3.2.2 离子交换机理
图6. LIS中Li+提取和插入流程示意图。
3.2.3 复合机理
3.3 锂离子筛选择性提锂性能
3.4 成型锂离子筛吸附剂
04
4 其他类型吸附剂
结论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锂终端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锂电等行业对锂的需求势必持续增长,从卤水、海水等水资源中提锂将是今后获取锂资源的核心所在,并有望引领锂产业的发展。铝基吸附剂虽然选择性和吸附容量相比钛锰氧化物吸附剂较差,但其技术成熟度、工艺简单、价格低廉,第一个实现了工业化运用。有机类吸附剂易于化学耦合和改性、选择性好,但价格高、合成过程复杂、单体对锂离子络合能力受多方面影响。目前倾向于向高选择性配体和高稳定性基体相结合的提锂应用材料的方向发展。无机吸附剂合成简单、成本低,且对Li+有较好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等优势,应用前景非常好。但锰基和钛基吸附剂都存在需要改善的问题。锰基材料易溶损、稳定性差,是限制其工业化运用的最大问题,通过负载基体材料进行成膜、造粒和发泡来缓解溶损问题并且便于回收利用,基体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钛基材料中Ti—O高键能提高了分子结构稳定性,但存在解吸困难、固相传质慢、吸附容量相对锰基较低等问题。采用合适的材料固化锂离子筛吸附剂,元素掺杂、改变离子筛结构形态以及制备方法,解决溶损、吸附速率偏慢和实际吸附容量偏低等问题,才能够极大推进其工业化的进展。其他类型吸附剂虽不是当下主流,但也给吸附剂领域开辟新的方向。实现功能扩大到实际工厂运用是所有吸附剂的最终目标,也是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未来无机金属基吸附剂开发应侧重于:1)高稳定性,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循环使用。2)经济性,能够满足绿色环保和规模化生产的实际要求。3)优化的制备工艺,对制备方法、原料、温度等进行探索,获得成本低、性能优异的吸附剂。新能源背景下,期待制备出高品质满足工业化应用的吸附剂,促进锂资源上下端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对未来锂资源低碳应用产生全方面影响。
推文篇幅有限,欢迎阅读原文,共飨学术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文献。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引用本文!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编辑推荐︱锂离子选择性吸附材料的制备与提取应用】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fvalve.xrbh.cn/quote/541.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eant.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