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研学旅行,不仅仅是学生‘学有余力’之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的户外学科课堂,也不仅仅是学生“走出去看一看,放松一下”闲暇活动,而是将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课程有机整合,书本知识和经验深度融合的课程化路径。
为此,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研学旅行,并将之作为学校加强活动育人,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关键是要构建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的课程体系和机制。
这样的说法可靠吗?我将从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背景及其价值两个方面为大家梳理。
一、历史沿革: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背景
研学旅行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词,我国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使用“研学旅行”的概念在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但追本溯源,研学旅行并不是一项新生事物,从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到近代的“修学旅行”,研学旅行活动体现的我国传统游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也吸纳了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研学实践的精华。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从课程规划、活动目标、实施方式角度提出了“研学旅行”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方向和要求,为研学课程设计提供方向指导。
1、倡导“知行合一”的游学体验:古代的研学旅行
中国古代文人所开展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之风,欧洲17世纪,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地的贵族阶层崇尚 “漫游式修学旅行”,进行兴起的“大游学”运动都可被看作研学旅行的源头。在中国,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周游列国、明代徐霞客的游记、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都可见其端倪。在英国,有17世纪英国王室子弟周游各国的先例;随后的18、19世纪,这种游学普及到英国上流阶层,成功贵族青年学子的必须。这一阶段的,并不刻意强调旅行的教育意义,却体现了人们对实践学习教育理念和人文情怀的朴素理解。但研学旅行在当时的精英教育时代,还未被普及,因为仅仅是少数人的探索和行动。
2、体现课程特征的“修学旅行”:近代的研学旅行
近代意义的研学旅行,日本政府所倡导的“修学旅行”值得关注,1946年正式纳入教育体系的这项活动是日本学校最具特色的教育活动之一。要求小学生每年要在本市做n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初中生每年要在全国 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高中生每年则要在世界范围 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我国近代可查询到陶行知先生抗战期间组织的新安小学的“新安旅行团”作长途修学旅行。学生们在50天时间里通过唱歌、劳动、卖书卖报、爱国演讲等办法自筹经费,一路修学,一路宣传抗日。在修学过程中,学生们观察、学习沿途地理、风俗、民情,了解近代工业文明,参观英法日等占领的上海租界、淞沪抗日战场,了解爱国军民奋起抗战的英勇事迹。近年的修学旅行,已经很好的体现了学和游,知和行之间的关系,并被纳入到了教育计划的范畴,开始有了体系化的设计和实施。其要求和做法基本接近我国当代意义的研学旅行。
3、体现教育理念研学线路探索:现代的研学旅行
我国现代意义的研学旅行出现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往日益增加,许多“修学旅游团”来华修学旅游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三大总社及地方旅行社,纷纷成立“修学旅游”接待部门,推出许多具有文化资源特色的修学旅行线路产品,接待了外国修学旅行者。一些先行学校也开始效仿,尝试推行研学旅行活动。许多学校组织的各种勤工俭学、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探源、地质生物考察等活动,也多带有研学性质。但尚未达到课程化:一是仅仅是少数学校少数精英学生的活动。二是高额的经费需要学生自己承担。三是多半依托旅行社,更多的是旅行产品,缺乏学校教育的介入。事实上,当我我国的广大学校,还仅仅是春秋游的阶段。即带学生到野外外出走走看看,放松一下,或到附近的敬老院等地方开展一些服务等。
4、作为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研学课程:未来走向的研学旅行
真正进入教育计划的当代研学旅行的发展来自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如广东,2008年广东省率先把研学旅行写进教学大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安徽合肥中小学将研学旅行的成绩纳入学分统计。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从课程规划、活动目标、实施方式角度提出了“研学旅行”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方向和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研学旅行接轨体现了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将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发展纳入国家课程的范畴。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成部分的研学旅行不再是少数学校少数学校学有余力开展的活动,而应该称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的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都应有得课程经历。
其二,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联姻,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及有力的支撑保障。多部门的联合发文,再次体现体为学生提供给广袤的实践空间得到了更多教育系统外地社会机构和部门的鼎力支持。社会大课堂的建立有了更为官方的制度和机制的支撑与保障。
二、活动育人: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
明晰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导向,是研学旅行活动和普通旅行活动的本质差别。研学旅行活动,目的在于立德树人,体现了活动育人的基本理念,是学校育人模式转换的一个重要载体。
01:价值体认,增进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学习
研学旅行引导学生“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学生在 “行走家乡、揽胜祖国、放眼世界”的旅行中,更好的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价值体认。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研学旅行中感受的家国意识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各类文化场馆和名人场馆,感悟大师的风范和精神,道德情操。这有助于融入并重塑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学生集体食宿和团队活动中,可再集体活动体验中介绍集体主义教育。
02:责任担当,增进社会文化参与的责任意识
研学旅行需融入社会服务的目标和要求。在研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义务,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在被誉为我国近代意义研学旅行的先河的“新安旅行团”长途修学旅行。学生通过唱歌、劳动、卖书卖报、爱国演讲等办法自筹经费,并积极宣传抗日,这正是学生增加学生们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的重要路径。在一些国外的研学旅行课程项目设计时,会要求学生带上自己家乡和学校的资料,大胆的向外国友人介绍和宣传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及学校,其目的也是如此。
03:着眼创新实践,提高问题解决力
面对真实具体、复杂多样的世界,不仅要引导学生会将学科中所学到的东西迁移到具体情景中去,同时要“看清弄懂”这纷繁芜杂的世界。不同于传统学科课堂上只是聚焦于学科学习的某一类型的程序性学习。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采用的是不同于校内课堂“做着学”的实践学习方式,遵循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思路,这样的学习活动,在于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应用,知道知识从那里来和到哪里去的问题,同时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来分析综合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链接生活和社会,在真实情境和实践经验的转化中产生新的经验,促成综合素养的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我国学校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依托。研学旅行接轨综合实践活动,就需要将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融入到学生旅行活动中,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研学旅行倡导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经历结合,为学生提供一种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的“行走的课程”,近几年来一直被一些先行学校作为学校学生方式变革、社会实践学习推进的方式方法而应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研学旅行课程,为新时代转变育人模式提供了契机和载体。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你同意将研学旅行课程化吗?】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fvalve.xrbh.cn/quote/6167.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eant.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