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澜/文
你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
如果你在一个组织里拥有一个“管理职位”,你可能已经认为自己是个管理者。但是这不是我所说的管理者。你很可能并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
另一方面,你也许认为“管理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形象,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拥有什么职位,你都需要做一个管理者。
什么是真正的管理者?为什么你应该成为真正的管理者?你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本前言将对这三个问题提供我的参考答案。
一、每个人都是管理者
首先,我介绍管理者的三个定义。根据这三个定义,学管理对你很重要。不过,第三个定义才是我真正想要强调的。
对管理者的“大众定义”
第一个可以称为对管理者的“大众定义”。普通人对管理者的定义是:管理者是有下属的人。
根据这个定义,你也许已经是个管理者,或者将在未来成为管理者。因此,学管理对你很重要。
对管理者的“大师定义”
第二个可以称为对管理者的“大师定义”。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提出,一个人如果对组织的整体成果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就是管理者。
因此,德鲁克认为有下属的人不一定是管理者,而相当一部分知识工作者,即使没有下属,也是管理者。你大概率是个知识工作者,也希望对组织的整体成果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成为德鲁克所说的管理者。那么,学管理对你很重要。
德鲁克的这个定义很有启发性,但是也有误导性,我在后面的第五章会具体阐述。
我对管理者的定义
第三个是我对管理者的定义。
我先对管理下个定义:管理就是利用资源实现目标。这个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后半部分的“实现目标”是目的,前半部分的“利用资源”是手段。一个是结果,另一个是过程;一个是输出,另一个是输入。
管理者就是利用资源实现目标的人。根据这个定义,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因为每个人都有目标需要实现,都有资源可以利用,所以,每个人都是管理者。
有些人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己决定,有些人的目标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别人决定;有些人要实现的目标很确定,有些人要实现的目标不太确定;有些人可以利用很多资源,有些人的资源就没那么多,比如没有下属这种资源;有些人利用资源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被规定好了,有些人则可以自主地决定……但是他们的共性是:利用资源实现目标。
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管理者,但是他们都是管理者。
学习管理就是学习如何利用资源实现目标。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因此,对你也很重要。成为真正的管理者,就是成为一个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目标的人。
二、人性就是管理
我还可以说得更“哲学”一些。成为真正的管理者,就是充分彰显每个人的人性。
我对管理(者)的定义不仅来自对现实的观察,也来自对人性的追溯。如果把人性定义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我们可以说人性就是管理。
人和动物的区别
怎么区别人和其他动物?
人是携带工具的动物。人的一个经典定义是: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可是,后来科学家发现黑猩猩也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个定义就不管用了。
哲学家邓晓芒把这个定义修改为: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我认为,加上“携带工具”是个天才的想法,真正地把人和动物区分开了。
管理是人的“延长的手”。不过,为什么说携带工具区分了动物和人,邓晓芒跟我想到的重点不一样。
邓晓芒强调的是人之所以携带工具,是把工具看作“延长的手”,看作自己的一部分。而我强调的是:携带工具之所以成为动物和人的分野,是因为人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准备利用各种资源,而这就是管理。
比如,黑猩猩可能偶尔会使用树枝钓白蚁,但是,黑猩猩不会随身携带一根树枝。黑猩猩没有未来的目标要实现,它只会根据眼前的情境而行动。而猎人对未来有预见性,并且对利用资源做好了准备。
不过,我和邓晓芒并不矛盾。管理是利用资源实现目标的各种活动。工具是看得见的管理,管理是看不见的工具。管理就是人的“延长的手”。
在携带工具之前,猿只能看到眼前的资源。从携带工具开始,它们可以看到未来的目标。这是从猿到人的飞跃。作为人的“延长的手”,管理不只是空间上的延伸,更是时间上的延长。
人和动物的区别,其实就是管理。管理使我们成为人,这并不只是哲学家或者管理学者的猜想,还是科学家的发现。进化生物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最后进化出来的额叶,就是负责为未来的目标做计划。正如一位神经心理学家所指出的:
额叶与目的、意图、复杂决策密切关联。额叶只有在人类身上才得以达到显著的发展,可以这样说,额叶使我们成为人。额叶使我们成为人,也就是管理使我们成为人。
人类和动物的区别
管理可以是个人层面的管理,不过我们通常谈论的是组织层面的管理。如果说人和动物的区别是管理,那么,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是组织管理。
虚构故事是组织的基础。历史学家赫拉利在其畅销书《人类简史》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人类的祖先智人之所以成为进化的胜者,是因为智人进化出了完全新式的语言,其最独特的功能是“讨论虚构事物”。
赫拉利说:“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不管是《圣经》的《创世记》,还是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梦世纪”(Dreamtime),甚至连现代所谓的国家其实也是种想象。这样的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
作为类的动物只能成群,作为类的人才有组织。成群的动物依靠的是本能,成为组织的人依靠的是对某种身份(我们是谁)的认同。这种认同依靠虚构的故事。
现存的和人类最相近的动物是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跟人类的基因差异只有不到2%。但是它们都不会组成很大的群体,只有人类可以形成超过一千人、一万人、十万人甚至更大的组织。因为,只有人类会组织管理。
人的多重身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这样说自己的身份:我可以同时是亚洲人、印度公民、有着孟加拉历史的孟加拉人、居住在美国或英国的人、经济学家、业余哲学家、作家、梵语学者、坚信现世主义和民主的人、男人、女权主义者、身为异性恋者但同时维护同性恋权利的人、有着印度教背景但过着世俗生活的人、非婆罗门、不相信来生的人(如果有人想知道的话,也不相信前世)。
这些身份,用赫拉利的说法,都是森和其他人“一起想象”出来的。动物只能靠本能加入一个群体,而人可以同时认同多个集体、多个身份。
在多个身份中,人还可以选择自己的重点。比如,森有意把自己的身份想得很“大”,而忽略了自己更“小”、更具体的组织身份: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前院长、哈佛大学教授……
赫拉利指出:无论现代国家、中世纪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
赫拉利用了很大篇幅举的例子是一家企业组织——标致汽车。对于标致汽车来说,如何让员工愿意加入标致汽车而不是其他企业?如何让员工更认同、更投入标致汽车公司员工的身份而不是其他身份(比如业余哲学家或者女权主义者)。
组织管理就是利用组织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最开始的组织管理跟猿群相似,它们组织起来获取食物、击退天敌。然后,我们的祖先开始讲述一个虚拟的组织目标,跟猿群分道扬镳了。
组织目标是组织讲的第一个故事,是用来吸引和激励成员的第一个工具。最早的组织故事可能是这样的:它们是长毛,我们是短毛,长毛是坏的,短毛是好的,我们要打败它们。这类似于数万年后,苹果公司在著名的“1984”广告里讲述的故事:他们(IBM)是老大哥,是坏的,我们是创新的,是好的,我们要打败他们。
小结一下这一部分:人性就是管理,反过来说,管理是人性的彰显。卓有成效的管理,就是更充分地展现人性。就某种意义而言,是否学好管理,影响着你在多大程度上彰显出人性。由此可见,学好管理很重要。
三、学好管理,首先要明白三个道理
那么,怎么学好管理呢?要学好管理,你首先要明白三个道理。
没有管理学,只有管理
第一个道理:没有管理学,只有管理。
没有“管理学”,市面上有很多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管理学”教材,其实都是误译。因为英文中根本没有管理学这个词,只有管理(management)。
权威的韦伯斯特词典对management有三个释义:
第一个是管理(managing)的行为或艺术;第二个是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对手段的有效运用;第三个是集合名词,指一个企业的管理层。
第二个释义就是我所说的利用资源实现目标。第一个释义则是第二个释义的名词化。我们可以看到,management没有管理学的意思。总而言之,只有管理,没有管理学。
管理学者是“管理+学者”。所谓的管理学者跟别的学者也不太一样。其他学科的学者是“某某学+者”,管理学者则是“研究管理的学者”。
比如经济学是economics,经济学者则是economist,就是“经济学+者”。心理学者、社会学者、物理学者、生物学者、语言学者等莫不如此。
管理学者却与众不同。管理学者是managementscholar,是“管理+学者”。
也就是说,管理还没有成“学”。管理涉及的问题很大很多,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难度很大。管理更像是一个研究领域,而非一个学科。各个学科的人都可以研究管理,都可以成为管理学者。
没有管理学,只有学管理
学好管理,你需要明白的第二个道理是:没有管理学,只有学管理。这包括两个启示。
启示一:功夫在诗外
管理没有成“学”的一个原因,也可以说是一个表现,就是管理研究还不能完全依靠专门的管理学者。
比如,有本叫作《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的书(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管理中的伟大思想家”),介绍的第一个思想家不是专业的管理思想家,而是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
这是对学管理的第一个启示:学管理不能局限在管理之内。
宋代大诗人陆游这样教人写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如果要学写诗,光是读诗是不够的。这句话对管理一样适用。如果要学管理,光读管理书是不够的。
刚刚提到的社会心理学就是管理的重要的诗外功夫之一。管理的诗外功夫还有很多,因为管理最终是关于人性的。
管理是关于人性的,而管理学者研究这个题目的时间还不够长,研究得还不够深。一位拥有德国哲学专业博士学位的管理咨询顾问这样说:
我意识到,管理思想家缺乏深度,因为他们干这件事只有一个世纪,而哲学家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干这件事已经有几千年了。
由此可见,你还应该读哲学、读历史。
《哈佛商业评论》刊登过一份“大师的大师”的排行榜,给出了管理大师心目中的大师的排名。排在第一的是德鲁克,第二是詹姆斯·马奇。德鲁克曾经建议经理人读小说,而马奇则建议经理人读诗。为什么?因为伟大的小说家和诗人比管理思想家更懂人性。顺便说一下,德鲁克本人发表过两本小说,马奇则出版有数部诗集。
德鲁克说过这样一段话:管理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文艺术——它之所以被称为“人文”,是因为它涉及知识、自我认知、智慧与领导艺术等基本要素;它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管理是一种实践与应用。管理者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自然科学和伦理学)中吸取所需要的知识与见识。
这些是德鲁克眼中的管理的“诗外功夫”。
启示二:读管理书如同读诗歌
管理没有成“学”的另一个原因是:作为一门学科,它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大家还没有达成一致。
如果你去看管理的教科书,就会发现它们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甚至内容都很少交叉,让人感觉没有什么内容是管理教科书一定要讲的。
而经济学的教科书就不是这样。比如任何一本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都会讲IS-LM模型,没有这个模型就不是宏观经济学。而管理教科书则是缺了什么模型都行。
这与前面说的“管理是关于人性的”有关系。人性的内容过于丰富,管理学者试图从中圈出一块叫作“管理”的单独领地,但是干这项工作时间还不够长,质量还不够好,还没有创造出一个核心体系来。
德鲁克曾说“我创建了管理这门独特的学科”。但是,这一说法没有得到公认。除了德鲁克自己,没有一本“管理学”教材或者“管理思想史”著作这么说。
德鲁克去世以后,《哈佛商业评论》纪念他的文章这么写道:一些人,尤其在学术界内,认为他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记者;与其说是记者,不如说是口齿伶俐的概括者罢了。
德鲁克自己也承认“我在学术界不是很受人尊敬”。被管理者和管理大师认同的德鲁克,却不被管理学者认同,也是一桩值得讨论的趣事。
德鲁克也写有管理教科书,使用的人并不多。商学院使用的教科书,尽管有几本算是比较流行的,但在主要内容上也没有达成共识。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写管理教科书有点像写诗,可以自由创作。
这是对学管理的第二个启示:读管理书如同读诗歌。
我们要像读诗歌一样读管理。这可以说有两层意思。
第一,没有哪一本管理书是终极读本,可以完全替代其他。尽管诗人有好坏之分,但是大诗人也不能互相替代。就像李白不能替代杜甫,德鲁克也不能替代马奇。
第二,就像读唐诗不能不读李白、杜甫的诗一样,一些管理大师是我们不能绕过去的。你不能只读管理,但是你又不能不读管理,尤其是管理中的“大诗人”。
一般管理才是管理
学好管理,你要知道的第三个道理是:战略管理不是管理;运营管理不是管理;财务管理不是管理——一般管理才是管理。
某某管理不是管理。我于2016年加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先是给MBA(工商管理硕士)学生开设领导力课程。我假设他们是学过管理之后来学领导力的。但是我惊讶地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数是在职的中层经理人,已经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学习了快一年,却不懂得管理的关键,甚至连许多管理的常识都不懂。
没有人教过他们去思考那些对于管理者来说既重要又基本的问题,比如:管理者的重要能力是什么?管理者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管理者管理什么?
在他们的必修课中,有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等,就是没有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硕士项目的学生,他们竟然没有学过管理。
他们学过的那些课程,尽管带有“管理”两个字,但不是管理。战略管理讲的是战略,营销管理讲的是营销,运营管理讲的是运营,它们讲的都不是管理。说得更绝对一些,某某(战略、营销、运营……)管理不是管理。
每个经理人都在做的事情才是管理。所有经理人都在做、都该做的事情,才是管理。战略、营销、运营,不是每个经理人都要做的事情。
每个经理人都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我之前给管理下的定义——利用资源实现目标。再说得具体一些,我引用法约尔的说法,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件事,就是每个经理人(或者说每个人)利用资源实现目标具体要做的五件事。
每个管理者都在做、都该做的事情,就是一般管理。英文叫generalmanagement,可以译为“一般管理”,还可以译为“通用管理”或者“总的管理”。我们所说的“总经理”,英文叫generalmanager,直译就是一般管理者。狭义地说,一般管理才是管理。
学习管理,首先就是学习一般管理。学习一般管理,就是学习怎么当好一个总经理。即使管理的是一个小团队,你也是在当总经理。即使没有直接的下属,你也需要当自己的总经理。
法约尔是“现代管理之父”,如果说有管理学,那么管理学是法约尔在1916年开创的。这和法约尔本人是总经理有关系。《管理思想史》一书把法约尔称为“现代管理之父”。
顺便说一下,法约尔也开创了“学管理”。他是第一个探讨怎么系统学习管理的人。
四、为什么是“刘澜极简管理学”
本书的主标题有三个关键词:刘澜、极简、管理学。
关键词:管理学
我前面说:没有管理学,只有管理;或者没有管理学,只有学管理。为什么这本书还是叫管理学呢?
简单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本书探讨的主题与其他叫作“管理学”的书籍是一样的,只是探讨方式不同。因此叫“管理学”是遵循惯例,只不过是不太一样的“管理学”。
第二,这本书来源于我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开设的“管理学”课程,因此叫“管理学”也是尊重历史。
我发现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MBA没有学过管理之后,建议学院开设这门课程。学院同意作为MBA选修课开设,并让我主讲这门课。学院希望就叫“管理学”,因为我不喜欢这个名字,就取名为“管理者心智”。
学院还有另一个项目,是可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企业管理研修班。“管理学”倒是这个项目的必修课,已经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主讲,相关负责人正在为此事发愁。于是,我也主讲了这门课。
这两门课,我教的内容差不多。我认为学习“管理学”,就是让管理者建立“管理者心智”。尽管后者是我更喜欢的名称,但是既然“管理学”这个名称在中国已经约定俗成,用也无妨。
后来,这门课成为MBA项目的必修课,题目也叫“管理学”,由我主讲。
关键词:极简
市面上的管理学教材一般很厚,讲的内容太多,力求面面俱到,反而没有抓住重点。本书则跟它们不同,希望做到极简。
二八法则。本书后面会讲述二八法则,这里先运用一下:读一本书,我们80%的收获往往来自该书20%的内容。
在那些厚厚的管理教科书中,有80%的内容只贡献了20%甚至更少的收获,这些内容即使不是不必要的,至少也是低效率的。而那20%有用的内容,它们又讲得过于简单。
本书跟那些厚厚的管理教材有两个不同:
一是聚焦管理的关键内容,二是把这些关键内容讲清楚。也就是说,我找出众多的管理思想中那20%的关键内容,然后把本书100%的篇幅放在上面。
聚焦管理的关键内容,不仅意味着聚焦在一般管理上,而且还意味着进一步聚焦在少数重要的模型上面。所谓极简,就是少而精。
我的“管理学”课程共有八讲,这本书只选择了其中四讲。我觉得这四讲更重要,想要先讲给你听。如果你学好了这四讲,你不是学会了一半,而是学会了八成。
刚才讲了读书的二八法则:读一本书,我们80%的收获,往往来自该书20%的内容。其实,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读书的二八法则:我们80%的读书收获,来自我们所读的20%的书。
希望这本书成为你那20%的书的其中之一。
只有深刻,才能极简。我喜欢苹果公司设计团队负责人的一番话:要想获得简洁,你就必须要挖得足够深。……你必须深刻把握产品的精髓,从而判断出哪些不重要的部件是可以拿掉的。
也就是说,只有深刻,才能极简。关键在于这种深刻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
这是一本把“不重要的部件”都拿掉,而且试图把“重要的部件”给你讲清楚的“管理学”图书。
智慧增长,知识消减。我也很喜欢哲学家怀特海的一段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智慧增长,知识就会消减,因为细节会被原则包容。生活中每种职业的知识细节都很重要,可以通过专门学习获得,而养成积极运用理解透彻的原则的习惯才是最终拥有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和怀特海所说的是相通的。
作为研究者,我们应该少钻研一些管理之学,多探究一些管理之道。作为管理者,你们读书的目的不是记忆知识和细节,而是掌握原则,增长智慧。
关键词:刘澜
我之所以称本书为“刘澜”极简管理学,不是自我膨胀,而是告诉大家,这是一本非常个人视角的管理学,这只是来自我的参考答案。当然,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这是一部关于管理精髓的诗歌。
在这本书中,我提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一些公式和法则,也是告诉大家,它们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我先把它们写在下面。
刘澜管理问题公式:解决管理问题=一般性参考答案+具体情境
刘澜管理学习第一法则:管理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
刘澜管理学习第二法则:学习模式,而非碎片。
刘澜管理学习第三法则:你(的心智模式)是你最大的问题,你(的心智模式)也是你最大的答案。
刘澜管理问题第一法则: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看情况。
刘澜管理问题第二法则:很多管理问题都问错了问题。
刘澜管理问题第三法则:有些管理问题有标准参考答案。
这些带着我的名字的公式和法则对我个人非常重要,是我关于管理的心智模式的地基。
五、为什么是“管理者的心智模式”
本书的副标题有两个关键词:管理者和心智模式。“管理者”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说一说“心智模式”。
有些思想比其他思想更重要
下面这段话经常被人引用:
注意你的思想,它会成为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会成为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会成为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会成为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它会成为你的命运。
这段话说的是思想的重要性。但是,不是你的所有思想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比如,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你喜欢哪种类型的歌曲就不是一个重要的思想。
你的思想也分为中心和边缘,或者说底层和表层。处于中心的、底层的少数思想比其他思想更重要。这些思想,就是你的心智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个心智模式的例子
本书将在后面对心智模式有一个正式的定义。这里,我先举一个心智模式的例子。
比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影响了很多家长。你有没有想过,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个心智模式。
这句话表面看,只是用起跑线来比喻童年,这个比喻好像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如果看得更仔细一些,你会看到这句话体现的心智模式是“人生是赛跑”。先有“人生是赛跑”这个比喻,才引申出“童年是起跑线”这个比喻。更确切地说,这句话背后的心智模式是“人生是短跑比赛”。因为只有对于短跑来说,输在起跑线上才是致命的。
你现在可能发现心智模式的重要性了。如果不改变“人生是短跑比赛”这个心智模式,你很可能只是在这个课外班与另一个课外班之间选择。而如果改变“人生是短跑比赛”这个心智模式,你的许多行动和目标都将改变。
学管理就是改变心智模式
关于管理,你现在已经有自己的心智模式。比如,你现在可能认为:有职位的人才是管理者,管理就是管理下属,等等。这些思想就是你的管理心智模式的一部分。如果你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行动,你很可能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我们未来学到什么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已有的知识。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已有知识的底层结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够学到什么。
学管理就是改变心智模式(这也是第一讲的重要内容)。你之所以要学管理,就是为了把你关于管理的那些心智模式变得更有效。成为真正的管理者,就是要在管理的那些重要问题上具备高效的心智模式。
首先,你需要在学习、问题、关系、要事这四个关键主题上,具备管理者的心智模式。这就是本书的主题。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成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fvalve.xrbh.cn/quote/865.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eant.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