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上一章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地球大致的演变,总体上是从高温到低温的一个过程,宇宙的变化过程也是如此。直到整个太阳系,逐渐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地球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而自身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自转。地球上的环境也在逐渐稳定,高山湖泊达到了一种稳定的状态,地球周围形成了大气层,气体蒸发到一定程度以后,没有继续挥散掉,而这种微妙的平衡状态,给生命的孕育提供了可能。
直到无数万年后的某一天,在海洋的深处,由火山爆发出的某一部分化学物资,机缘巧合地凝结成某种链状化学组成,它是一种极为简单的双螺旋基因链,在外界稳定的环境保护下,形成了某种具有活性的简单单细胞,它能够吸收水分以及其他必要的物资,并使这些物资转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在其转化物资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部分热量能够维持细胞的温度,从而保持细胞转化物资的效率,细胞经过不断的成长,然后进行分裂和繁殖。这么一个特别的小东西给四季轮换的地球带来了可贵的生机。
请注意,生命的诞生过程是温度在一定阶段从低到高,个体密度从低到高,其熵的变化是减小的趋势。这样一个单细胞,通过不断地吸收转化物质,然后进行成长和分裂,直到一定程度以后,躯体保持稳定,直到一段时间后,细胞转化物质的效率会越来越低,然后细胞会迎来死亡。还记得上一章的内容吗?宇宙的诞生过程是从高温高密度的状态,向低温低密度的状态转变,整体是熵增加的趋势。经常听到一些人说生命的奇迹,生命的伟大,但是很多人不明白生命为啥是奇迹,为啥伟大,那么诸位,从生命的变化趋势上看,生命的诞生过程是和宇宙的变化趋势是截然不同的,客观上可以说每一个生命体的存在都是在与冰冷的宇宙规律进行战斗,所有活着的细胞都在和强大的宇宙规律进行抗争,在强大冰冷的宇宙规律面前,地球上出现了这么一个特例,哪怕它如此的脆弱和渺小,但也从来没有被消灭过,在广阔无边的宇宙空间里,我们有绝对的理由说,生命是个奇迹。
在太阳光的普照下,地球稳定的自然环境为生命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支撑,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不断地进行分裂繁殖,那条简单的基因链,在没有止境的时间里,不断地组合成长,变得越来越长,并且经过不断发展,最终一部分成长出茎和枝叶,成为植物。另一部分成长出腿,触角,尾巴等器官,成为动物的先祖。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基因双螺旋结构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了部分误差也就是所谓的基因突变造成的。直到有一天海洋被植物充满,个体生命需要更加激烈地争夺养分,而其中的一部分植物慢慢地向陆地上扎根,面对稀薄的空气,干燥的环境,这个过程必然十分困难,但最终一部分植物成功啦,并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由于在陆地上可以获得更多的养分,这部分植物成长得十分茁壮。这个时候一部分动物也从海洋里跨出,先演变成两栖动物,又经过无数时间慢慢演化出了四只,并能够在陆地上行走。这些动物拥有丰富的成长资源,体型庞大,它就是我们知道的恐龙。
请注意,上面生命产生的过程,以及植物走向陆地,适应陆地,动物走向陆地,长出四肢,某种意义上都是自然规律筛选的结果。在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生命数量足够的尝试次数的条件下,必然会产生无数次基因的突变,而其中某些突变的个体,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这些适应新的资源环境的个体,由于和同类相比具有了更强大的资源获取能力,自然就拥有了充分的资源支撑,通过漫长时间的不断繁殖,彻底地成为了一个新的物种。经过漫长的岁月,随着生物数量的增加,环境中个体竞争变得逐渐激烈,新的基因突变仍然不断出现,然后又会不断开始下一个循环。
总体而言生物的生存过程遵循“刺激——平衡——适应”这样一个循环,它是生物为了生存,必然进行的反应过程。任何生命体的存在,如果不能和所处环境达到适应状态,就必然会面临毁灭和消亡。以我们人类为例,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能够感受刺激的器官,我们饿了要吃,冷了要穿,看到好吃的,闻到好闻的,这些刺激都会打破原有身体的适应状态,促使我们去寻求身体平衡,比如去吃去穿等等,然后达到新的适应状态。正常人只要活着就必须给外界刺激以反馈,这是任何一个活着的人的基本特性,而不能接收刺激的则是死人,能接受刺激但不能反馈的我们称为植物人。请注意生物的演化是DNA复制出现误差的结果,足够多次的复制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就会产生足够多的误差,而这些误差中间,获取生存资源能力最强的个体,会获得最多的生存繁衍机会,而不适应当下生存环境的其它群体,由于越来越缺乏生存资源,就会被自然界逐渐淘汰,我们知道的所有生物种类的存在都是被动选择的结果!这个很重要!超级重要!笔者所有的观点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笔者相信这种循环在所有生物身上都运行着,直到无限的未来依然会存在着。
恐龙为霸主的时代,由于自然环境保持着温和稳定,地球上的物种变得极为丰富,植物和动物的种类都迎来了巨大的增长,直到某一天,某不知名小行星撞上了地球,在海底形成了一个极深的陨石坑,海水遇到高温迅速蒸发,大气层充满了滚烫的水汽,巨大的浪头席卷而来,形成的大洪水淹没了陆地,同时还引起了火山爆发,地块儿的运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撞击形成的尘埃和蒸气以及火山灰遮蔽了天空,植物不能继续进行光合作用,最终造成整个生态链的崩溃。由于自然环境发生了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造成万物凋敝,寸草不生,包括恐龙在内的绝大多数物种,都灭绝了。部分在水中生活的动物逃过一劫,而恐龙时代就这样被一个随机的因素结束了,地球迎来了物种大灭绝时代。
大浩劫之后,由于自然环境变得恶劣,存活下来的动物,特别是母体孕育的动物变得多了起来。在那种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靠孵化繁衍后代的爬行动物,由于没有牢固的房子,新生的孵化动物的存活率比哺乳动物更低。因为孵化动物产卵以后,对蛋照顾有限,而新生命一旦破壳,就要面对自然界的危险,由于得不到足够的帮助,同类之间也没有足够的信息交流,结果就是新诞生的幼崽死亡率很高,当然孵化动物选择用同样的时间产更多蛋来对抗这种不足,这也是现在我们能看到孵化动物的重要原因。而哺乳动物不同,在雌性孕育子女的过程中,雌性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等一些列资源,才能孕育出新生命。这种困难的孕育过程使雌性对于新生命产生了必要的保护欲,客观上让双方构建了牢靠的同盟关系,在新生命出生以后,这种同盟关系会继续延续,而且出于生命对生存资源的天然追求,新生命会寻求一切满足生存需要的可能,包括交流信息,模仿,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有些动物在一定的成长阶段,长相都会向喂养者靠近。基于这种牢靠的同盟关系,新生命可以从父母那边得到了生存的经验和必要的物质的支撑。而新生命长大以后,双方由于天赋的同盟,自然可以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直到父母逐渐老去的时候,新生命还会提供必要的保护和反哺。客观的事实告诉我们,由于哺乳动物特殊的繁衍方式提高了子女的存活率,加上哺乳动物会给子女提供足够的照顾,相对于卵生动物来说就无疑拥有了更大的生存优势。体内孕育的哺乳动物,在漫长的时间中,由于加持了这种生存优势,逐渐走上生物链的顶端。
根据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发现,哺乳动物大脑的容量,一开始跟别的动物并没有显著的区别,但是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哺乳动物的脑容量处于一种稳定增长的趋势。在众多哺乳动物当中,有种哺乳动物长得有点像猴子或者猩猩,在猎食的过程中,能够活灵活地运用前肢,靠后肢发力,身体逐渐能够保持平衡,最后可以直立行走,这种动物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通过科学家的考古,以及对相关化石的研究,他们画出了一条物种之间的进化线,证明许多生物之所以是我们看见的这个样子,是在漫长岁月里,受生存环境影响,缓慢的塑造而成的。从18世纪开始,包括法国科学家,拉马克,他在1809年发表了动物学哲学一书,系统阐述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造就了一切生物,而物种为了生存就需要适应环境,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化。后来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自己的游历和研究,在1859年发表了具有里程碑的专著,物种起源。他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1871年,他又发表了另外一部著作,人类的由来及其性选择,全面地描述了人类进化的图谱。
当然,笔者并没有读过这两本著作,而是偷懒地直接吸收前辈的巨作精华。笔者最为推崇中国著名的启蒙学家严复,对两本著作精炼总结的8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思就是一切生物的发展都顺应环境的发展,并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身,如果某一物种产生了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变异,产生这种变异的群体就可以稳定地生存与发展,如果某一物种不能产生有利变异,就会被环境慢慢地淘汰掉。这种综合性的概述,是生物特性“刺激——平衡——适应”循环的另一呈现,这个也是本书的元规则。
通过上面生命诞生的了解,我们能够发现,生命的产生环境,需要环境稳定,温度适宜,还要有足够的生存养分,在此基础上,生命体本身会达到一种稳态,就是不断地吸收转化物质,并以此使个体获得更大的资源获取能力,比如体型长大,然后重复上个过程。只是当躯体成长到一定程度后,体型的成长和躯体获取资源的关系,就变得不再是线性关系,骨细胞的分裂和死去达到了大致的平衡,骨骼的成长就慢慢停止了。我们通过对于这种对应关系的理解,就会发现生命体呈现的稳定形态,本身是其在客观环境中最适宜的状态,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自身行为和社会现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