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假之前如果让人预测,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工作细胞》这部科普番会从二次元火到了三次元,从课下火到了课堂,甚至从B站火到了C站。
《工作细胞》靠着不同于传统科普番剧的萌出血的角色与热血战斗火了起来,LexBurner曾在新番介绍中如是评价:
但是,在百度贴吧,“血小板吧”却爆发了不愉快的事件,这无疑是与这部番剧“科普”的定性是冲突的。
那么,《工作细胞》真的起到了科普的作用了吗?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爬取了B站《工作细胞》截止至目前第十话共197,838条评论,并进行了分析。
让我们简单看一下爬下来的数据:
emmm...19.8万条评论,真是厉害……
在爬取完毕后,我们需要对评论进行分词,为了更有效的分词,笔者加载了若干了医疗、生物术语与网络用语、二次元词汇的搜狗细胞词库与停用词词库,分词完毕后通过TF-ITF的方法提取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并绘制词云图:
我们重点来看一下词频最高,而且也是整部番剧最火的“血小板”。
取出含有“血小板”的11,866条评论,进行分词,统计有多少评论涉及了医疗、生物学术语(非动漫角色,如刷红白细胞CP之类的不计):
在含有“血小板”词的评论中,有2564(21.6%)条出现了其他的医疗/生物学词汇,具体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
可以看到,使用了其他医疗词汇的评论,大多是科普、笔记以及经验分享,这些评论的作者写作时再次回顾了相关的知识,也传播了相关知识点。
从词云中可以看到,仅表达对角色本身的喜爱的评论仍然占了大半。在评论中,大部分观众眼中的“血小板”仅仅是一个可爱的动漫形象,而不是三次元意义的血小板。
但是,在评论中记笔记、传播知识,门槛是比较高的,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观众也难以产出有价值的评论。因此,需要综合其他维度去评估,番剧是否激起了观众对相关知识的兴趣、观众是否主动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补习。
考虑到产出有科普意义的评论门槛与成本较高,而点赞行为通常能够反映用户的喜好,笔者将全量涉及血小板的评论划分为是否与医疗知识相关两类,比较了两类评论的点赞数:
从图中发现,更多用户对待具有科普性质的评论是有兴趣的。医疗相关评论收获点赞更多。医疗相关的评论平均每条收获3.16个赞,显著高于医疗无关的1.89个赞(排除热评后,t(2857.1)=-15.153, p<.001)。这说明,更多用户对待具有科普性质的评论同样是有兴趣的,虽然大部分人的主要关注点是在角色或剧情。
百度目前是内地获取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而百度指数能够很好的反映相关知识的受关注程度。
血小板主演的第二话于7月15日周日播出,关键词选取了番剧中主要介绍的“血栓”、“凝血因子”两个血小板相关的知识点,与“结痂”这一剧中未直接介绍的知识点。
结果发现,《工作细胞》的上映给相关知识的搜索带来了一定的增长,但是效果非常有限。
在7月15日上映的第一天,3个词汇的搜索频率都有所上升(较之这一周周一至周六,血栓上涨了6.18%,凝血因子6.6%,结痂22.5%),需要注意的是“结痂”一词搜索的增长明显更多,若不考虑出现了其他社会热点新闻,笔者推测其原因是观众可能通过弹幕或者评论了解到了“结痂”这一知识点,但是剧中并没有进行解释,好学的观众们选择了询问度娘。
一周后(7月22日)非会员才可以看到第二话的当天,三个词汇的搜索量同样有小幅增长。但是该涨幅较小。
但是,词汇4位数的搜索量与番剧的7位数播放量相比明显不在一个数量级,看剧后进行查阅资料的转化率非常低。
另外,周日并不是搜索健康问题的高频时间段,仅以近一个月为例,周日相关词汇的搜索量甚至降到了一周的冰点。因此,我们可以排除时间的原因。
《工作细胞》是近些年难得既好看,又能学到知识的科普番剧。能将枯燥的医疗卫生知识以该种有趣的形式,并且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工作细胞》已经非常成功了。《工作细胞》激起了观众对相关知识的兴趣,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将兴趣转化为行动,进行学习。
不过,产生兴趣不正是一切的开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