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在中国真是尽人皆知了。这源于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课文《桂林山水》,散文作家陈淼在文中写到:“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几句话塑造了大多数人童年时对桂林山水的印象,几乎就是我们心目中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代表作。当自然的造化神力遇上人类的灵感缪斯,该会产生怎样的奇妙效果?
开幕式嘉宾合影
2021年9月25日,“青绿无边——桂海晴岚公共艺术节”在桂林开幕,将这一创想付诸现实,自然与艺术共同造就了一幅充满张力与和谐的画卷。此次展览由桂林市文旅局、桂林市文联、桂林日报社、信昌集团·桂海晴岚主办,艺文力出品。展示了20位国内在当代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代表作品和7组驻地艺术家/创作团队的在地创作作品,以地域文化为基底,结合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赋予山水交汇的桂林以艺术情怀与文化景观。
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滨
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滨在开幕式上表示:“桂海晴岚公共艺术节的举办,是我市“以文作旅、以旅张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次具体的实践。艺术节以公共艺术走进文旅项目,走进人民生活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桂林居民的艺术生活体验,提升了格调和品位,推动桂林艺术文明的新实践,衔接了各地的艺术工作者,共同树立桂林文旅城市的新地标,携手打造桂林山水人文艺术相互融合共生的新形象。”
信昌集团董事长宾恩信
信昌集团董事长宾恩信作为主办方代表致辞:“生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更新的过程。艺术与桂海的融合,也是这片山水之城与文化的邀约。艺术家的作品在山水光影中流动和变换,场域间凝聚着桂林的灵动与线条的抽象,互动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里将是栖居生活难得的归心之所。打造文旅生态新地标是信昌集团执着的信念,也是桂林人以艺术之名对世界发出的诚挚邀请。”
策展人卢征远
“青绿无边”是此次展览的主题,策展人卢征远在开幕式致辞中分享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始终是人们心中一个如痴如醉的梦。它是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也是安放灵魂寄托情怀的精神家园,它是实际的自然,也是文化的想象。无边是打破主体与客体的自然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东方哲学面对自然时由衷发出的感叹。自然从不是与人割裂的,去崇拜、去改造、去征服的客体。让我们念念不忘的自然,并非仅是身体上切换的物理空间,而是与返璞归真相连,通过自然发现真实的自我。”
在青绿间,以艺术作为通向你我之间的介质,消融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以直觉感受无限的美好。
展览出品人、艺文力创始人汪莎
“人与大地早已疏离,城市的面貌也随之逐渐统一,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成为时代的号角,在新的一次征程中,我们能不能重新观看城市,能不能与钢筋水泥共生,与清风明月共处,是这次桂海公共艺术节希望给大家带来的思考。我们有幸邀请了策展人卢征远老师和近三十位艺术家参与,希望他们能用不同的视角,为我们重新设置观看山水的角度与目光。”展览出品人汪莎女士说。
在她看来,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城市形态,又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山川不远,大地之书在徐徐展开,艺术家们在当地采风、创作,了解这里的湖泊、石头、植物、烟火......这些一般人熟视无睹的蛛丝马迹,正是人与地的联结之处。从这里,正可重新进入一个地域的文化与历史。同时,我们只有习得与自然的共处,才能寻得最高的自由。
桂海晴岚风景
最优秀的作品,最佳的环境组合
雕塑,是与绘画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人类艺术形式,它对于空间的独特要求,使它成为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艺术载体。当它从艺术家的工作室或美术博物馆中走出,出现在公共环境,就成为了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而不同的拜访环境,对于每一件雕塑作品无异于再一次创作。
桂海晴岚风景
在“青绿无边——桂海晴岚公共艺术节”里,策展人卢征远挑选了中国最优秀的雕塑艺术家,他们在中国的公共艺术领域也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创作履历。在邀请参展的20件公共艺术作品中,很多作品已有着丰富的展出履历。但在本次展览中,不少艺术家认为作品与环境的关系突破了以往的展览,甚至是最好的一次。
桂海晴岚风景
桂海晴岚3600亩修剪整齐的草坪,200座秀美的山峰,星罗棋布的水域为艺术家们呈现了一幅如同人间幻境的的立体画布。参展艺术家、中央美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胡泉纯说:“置身于这个环境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峰与‘微缩版’的景观让人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策展团队认真考量每一件作品的摆放方式,让每一件作品与桂林山水之间形成完美的呼应关系。
于凡,《包裹的马》 ,铜着色 , 270 cm × 60 cm × 270 cm ,2012
参展艺术家、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于凡说,在飞机快降落的时候,通过窗户往下面看,桂林的景色让人惊叹,就像是造物主做了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每位艺术家都对自己作品放置的环境有期望,此次展览作品放置的位置和环境都是梦寐以求的。公共艺术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也是相互生辉的。桂海晴岚,可以说是桂林风景的浓缩,对于公共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梦想的场景。本次展览中,于凡的作品《包裹的马》摆放在水草之间,充满精神性的形体在极简的绿地与蓝天之间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张。这匹马似乎在低头小憩,在落日长河的背景下,一种宁静与高贵油然而生。
董书兵,《大地之子》, 碳钢 , 440 cm × 255 cm × 135 cm ,2013
参展艺术家、清华美院雕塑系教授董书兵的公共艺术代表作之一《大地之子》安静地沉睡在大西北辽阔的戈壁滩,围绕这件15米长、重达1吨的婴儿作为话题,在抖音上已经有了超过1亿次的播放量,它或许已成为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最受关注的大地艺术作品之一。这一次,董书兵把一件缩小版、钢铁材质的《大地之子》带到了山清水秀的桂林。从甘肃瓜州的大漠戈壁,到广西桂林的茵茵绿草,可爱的婴儿依然是深情地趴在大地母亲的身上,但不同的地貌与场域带来如此不同的感受,更显示出大地的承载与广博。
王恩来 《小蝌蚪找妈妈》
王恩来是六位(组)驻地艺术家之一,桂林山水已然是一幅完整的画卷,艺术家如何再为其增添元素?王恩来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把一群充气的PVC大圆球赶进了桂海晴岚的一处胡泊里,其中还有一个绿色的三角体。每当风拂过水面,这些黑色的圆球就随风漂散,四处移动,时而汇聚,时而分离,与绿色三角体形成若即若离的关系。这样每一次看到它们的时候,都是不一样的画面,这是一个活的雕塑,他把这件作品命名为《小蝌蚪找妈妈》。
王茂 《幸福在哪里—— 指北针在海拔 170 米》
王茂也是驻地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也是活的。不过,如果王恩来的作品是像活的动物,他的作品就像是活的植物。虽不能移动,但大自然的光和风同样赋予了它生命。这件名为《幸福在哪里—— 指北针在海拔 170 米》的作品将一串串人造水晶挂在树上,起初并不显眼,但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风从树林间穿过时,这群水晶球开始散发出五彩的光芒,闪烁着如同水面的波光,又如同夜晚的繁星,实在会令人惊叹。走近一看,才发现都是日常在普通不过的人造塑料水晶,是棱镜原理让原本无色的光通过折射显现出七彩。这神奇的光芒与廉价的材质形成一种悖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正是王茂在创作中一直关注的主题。
高孝午,《共境 - 天鹅》, 不锈钢 , 130 cm × 84 cm × 160 cm, 2021
谈到动与静的关系,不能不说高孝午的《共境——天鹅》,在桂海晴岚的一处水泊里,本就有黑天鹅在湖面上巡游。这次高孝午带来了一只不锈钢的天鹅,它静静地伫立在水边,与湖中自由的黑天鹅相映成趣。如果从作品的上方看,会发现这件作品的横截面其实是圆形。天鹅的后背是一个完美的半圆,收纳倒映着桂林奇美的山水之色,而天鹅的身体下方则如同植物一般生长,矗立在草坪上。之所以取名为“共境”,高孝午说“共境意为共有、共生之境。宇宙万物都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关系,任何生命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万缘积累聚集而成的。”据他透露,他已经在进行实体雕塑与VR呈现的结合。
华成、刘畅、马先通、张羽洋、刘桂羽 《影也》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华成、刘畅、马先通、张羽洋、刘桂羽五位同学,创作的作品名为《影也》。他们以当地的竹子为原材料制作成装置,它立在水面之上形成的倒影,正是不远处连绵起伏的奇峰。风吹竹竿,竹声灵动悦耳。而观众可以通过岸上的感应器与作品上的水雾装置进行互动,控制山中雾气的出现或消失。“桂海晴岚”的“晴岚”正是晴日山中的雾气。
卢征远 《谁?(who?)》
策展人卢征远同样有一件驻地创作,他用桂林老木材、抛光镜面不锈钢制作成了作品《谁?(who?)》。当人走进作品,镜面如同一个哈哈镜,反映出一个被伸展拉长的自己,你知道这是自己,却似不曾相识。而背面的老木材暗示着世事沧桑、人生多艰。“你是谁?你是舞台上被塑造的‘你’,还是塑造了舞台的‘你’。或许,每一刻的‘你’都是每一个不同的‘你’。”
周思旻,《煦》, 铜, 230 cm(H), 2002
周思旻的《煦》 、牟柏岩的《涯》都是人物题材的雕塑作品。周思旻的《煦》创作于她在俄罗斯留学时,表现出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冬天之后,她终于了迎来了第一缕阳光时的心情。一名少女坐姿婀娜,昂首向着阳光的方向,似乎在呼吸春天的气息。放在碧绿舒展、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实在是在合适不过。
牟柏岩,《涯》,不锈钢喷漆着色,320cm×240cm×300cm(H),2017
牟柏岩的《涯》还是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胖子”的形象,这名胖子在盘腿打坐(并不标准),不过这一次多了一个纳凉亭。9月底的桂林,在上午气温仍然可达30多度。它背对朝阳而坐,虽然有亭子遮阳,不过细心的观众还是在它的肘部发现了汗珠(其实是清晨的露水)。 牟柏岩说,“胖子”系列创作的初衷是“反着来”的原则,因为这个世界宣扬英雄,于是他就反其道而行之,创作了一个憨态可掬,甚至与主流审美相反的形象。《涯》这件作品曾在2018年澳大利亚邦迪海滩雕塑节展出,它立在海边,最后竟然有观众对他顶礼膜拜,实在有些魔幻。
傅中望,《瓶合 5 #》, 不锈钢、铜 ,198.76 cm × 62.6 cm × 350 cm ( H ) ,2019
张永见《离乡》270 cm × 270 cm × 120 cm 2016
还有其他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出现在桂海晴岚的广阔草坪上,如傅中望的《瓶合》,张永见的《离乡》、王少军的《人与蛙》 、展望的《假山石46#》 、 张伟的《层峦叠嶂》、王伟的《白夜》与《伫》、沈烈毅的《雨》、唐勇的《花——生命的欲望1》 、焦兴涛的《黄2012》、谭勋《自然》、胡泉纯的《封存》、田禾的《水》、夏航的《徘徊者》 、景晓雷的《预言》 、卢征远的《岛屿》等。
王少军,《人与蛙》, 铜着色, 290 cm × 160 cm × 250 cm ,2014
展望,《假山石 46#》 ,不锈钢 ,720 cm × 180 cm × 150 cm, 2002
公共艺术传播新桂林形象
要说桂林和艺术的关系,那可真是千丝万缕。像画家石涛、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等都有描绘桂林山水的画作流传,而李可染、白雪石描绘桂林的画作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更不用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黄格胜为代表的漓江画派了。但从传播角度来说,过去桂林的艺术形象都是通过杂志、报纸、挂历、明信片等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的。
王伟,《白夜》,不锈钢,28cm×28cm×66cm,2008
王伟,《伫》,青铜,30cm×46cm×76cm,2009
今天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视频自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传播的重要渠道,网红打卡地成为人们分享生活乐趣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艺术展览深受人们欢迎。此时,公共艺术与桂林山水的相遇可谓正当其时。
沈烈毅,《雨》 ,石 ,315 cm × 140 cm × 68 cm ,2013
唐勇,《花——生命的欲望 1》 ,玻璃钢烤漆, 500 cm × 500 cm × 60 cm (直径 210 cm) , 2010
实际上,桂林与雕塑还有着特别的缘分。早在1997年,参加本次展览的傅中望、于凡等艺术家在桂林参加过中国第一个国际现代雕塑营的活动。台湾企业家曹日章在桂林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公共雕塑园“愚自乐园”,自1997年开始,愚自乐园举办了八届国际雕塑创作营活动,先后邀请了中国、法国、南斯拉夫、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土耳其等四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多位著名艺术家到桂林进行创作,产生了200多件雕塑艺术新作。
焦兴涛,《黄 2012》, 玻璃钢、漆,130 cm × 128 cm × 122 cm ,2012
谭勋,《自然系列1#》,不锈钢、耐候钢,3.7m(H),2021
此次“青绿无边——桂海晴岚公共艺术节”以公共艺术的名义开启了桂林与雕塑的2.0时代。据统计,在5月份桂海晴岚一开业,如画的美景就迅速使它蹿升为网红打卡地,在各视频自媒体上热度居高不下,此次“青绿无边——桂海晴岚公共艺术节”带来30件国内顶级的公共艺术作品,凝结着艺术家灵感与智慧的艺术作品无疑为桂海晴岚增添了更丰富的人文内涵。
胡泉纯 《封存》水泥、旧建筑废渣 75 cm × 75 cm × 75 cm 45 cm × 45 cm × 45 cm 2017
田禾,《水》 ,不锈钢铸造 ,100 cm × 100 cm × 100 cm ,2015
在“桂海晴岚公共艺术节”开幕的当天,还举办了HAYA乐团耳机音乐会全球首站演出。观众在夕阳星空之下,青山碧水之间,聆听心灵与大地之音。
夏航,《徘徊者》, 不锈钢 , 230 cm × 130 cm × 70 cm ,2017
景晓雷,《预言》,不锈钢铸造、锻造、激光切割 150 cm × 160 cm × 140 cm 2013-2016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桂海晴岚公共艺术节”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将有更多的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等活动在桂海晴岚上演。相信艺术与桂林的碰撞,将开启这座城市的文旅融合新时代,通过互联网把桂林山水传播至更广阔的海内外。(文/许柏成 视频/马博瀚 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HAYA乐团耳机音乐会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青绿无边”桂海晴岚艺术节:开启桂林与艺术的再次相遇】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fvalve.xrbh.cn/news/3775.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eant.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