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任何人去寻根问祖,都不是信息全无,只不过随着族群的繁衍,家族老人一代代逝去,纸质文献和口头传说越来越少,导致对祖根地的记忆逐渐碎片化,记忆愈发的飘渺。但也不是说寻根全无可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学习前人的经验,在寻根的路上也会越走越通畅,寻根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幅度的提升。
一、收集和整理家族信息
做事之前充分收集资料,认清自己,从现有的条件出发,这是应有的做事的态度。那么寻根要收集哪些信息呐?
1、郡望堂号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单位,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的郡县制后来被部分王朝所沿用,“望”是名门望族。是指一个一个姓氏在某地形成的名门望族。但是不是所有的姓氏郡望都是古代的郡,也有可能是郡下边的县。比如何姓的一个郡望就是郫县,是一个县级单位。
堂号,旧时为了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都会有个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堂号一般是地名、典故、祖先嘉行懿德、祖先名等作为一个起名规则。
郡望堂号所含的信息量还是比较大的。
比如张姓清河郡百忍堂。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的祖先在清河生活过,然后从清河迁出,后来有一支迁徙到郓州,该支后来出现一名人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艺便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其后裔便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所以如果某支张氏说是清河郡百忍堂,那么他至少文化上的祖先源自清河,同时有一个祖先叫张公艺,且张公艺的陵墓在濮阳。
2、祠联
祠联主要分为三类:堂联、楹联、门联。堂联主要是指正堂上悬挂、粘贴、镌刻在神龛两侧的对联;楹联主要是指悬挂、粘贴、镌刻在祠堂内外柱子上的对联;门联:是指悬挂、粘贴、镌刻在祠堂内外门上的对联。
祠联里边包含了很多的信息。比如安徽省曹府山李氏宗祠联:“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上联说的是本支李氏源自陇西郡及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说的是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再如阜阳的连姓祠联。“习射攻书,继武继文承祖泽;筑陂奉像,尽忠尽孝衍孙枝”。大眼一看并没有所谓的迁徙脉络,但是从中细品上联“习射”,指清代当地人连际成,雍正年间武举;“攻书”,指清代当地人连斗山,乾隆年间文举,著有《周易辨画》。下联“筑陂”,指宋代英州知州连希觉,筑陂引水灌田,百姓受益,人称“连陂”;“奉像”,指宋代乐清人连世瑜,与妻子方氏对母亲极孝,母亲死后,刻像侍奉,更加恭敬。
细品祠联就会或多或少的发现家族的迁徙脉络。但是不是特准确,未必。因为谱牒有一大特点就是喜欢认名人为祖,假托名人之后。其实郡望堂号也是一样。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寻根的线索。
3、字辈
专门登载族内姓名排行的字语。字辈的形成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选字的原则,首先是从宗族的美德吉祥、宗族源流、繁衍昌盛或感怀先祖皇天恩德等方面选字;其次是用既朗朗上口又易于记忆的类似于诗歌形式的字句。
如山东日照丁氏字辈:“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从字辈中就可以发现,祖先的迁徙脉络,就如所提到的日照丁氏,就能看出祖籍是海州,起源于武昌,在明朝初年来到日照定居。所以从字辈上就很容易将家族迁徙脉络给梳理清晰。(寻根问祖,大美血缘世系树!)
另外现在寻根普遍将字辈作为一个寻根的密码比对的对象。随便打开网页搜索寻根。都能找到一批人留下字辈和联系方式。用字辈寻根其实是最简单的方式,但是效率堪忧。
为什么字辈比任何家族印记都容易被我们熟知,因为它嵌入到每一个人的人名中,所以最简单,但是为什么效率是最低的呐?因为在古代识字率并不是像今天一样,绝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名字也只会说不会写也认不得,一旦发生对外迁徙,再加上汉字有很多音同字不同,在新的居住地再次修谱的时候,很难再将原来的字复述出来,而且还有可能是另起炉灶,重新立字辈,或者被周围其它支系影响,放弃了原来的字辈。
还有寻根者本来就是对字辈记忆就出现了模糊,所以种种原因来看,通过字辈寻根的概率也没有想像的那么高,但是可以肯定,时间越近,通过字辈寻根也越好找,成功率也越高。
4、家谱
家谱一般分成三部分:谱头、世系图、世系传。世系图、世系传是寻根之后用来比对用的,而就对寻根找线索来说最有用的是谱头部分,谱头包含的信息很多,像什么谱续、谱论、凡例、姓氏源流、像赞、任宦记、迁居路线图、定居分布图等等。有些信息可以让我们第一时间找到找到的寻根线索。这里简单的提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线索。
一个是谱序。每一次修家谱,都会有谱序将本次修家谱的缘起、经过、背景等记录下来。所以家谱的前几次的谱续一定要着重的看一下,找一下蛛丝马迹。
如:《安丘马氏家谱》都排在首篇的《四支合谱创始序》。因为这篇谱序,不长,但是信息量很大,就全部摘录以飨读者。
天虽高,日月星随时转动;地虽坚,土泥沙随水流冲;人虽众,府州县到处迁移;诚哉是言也。我非祖贯渠丘,实直隶枣强县东北乡离城二十里马官庄人氏。因洪武二年山东有花马贼之乱,人民十伤其九,此处房空地荒,征税无人完纳,国家始行移民政策,遂处挑拨。由我家挑得五人,乃同祖兄弟。此时祖父尚在,虽逾杖乡之年,精神倍加,遂将吾辈宣至堂前,嘱以出外之道。临行赐我宝卷五册,上书家乡祖父龙光公与吾父继文生志善、从善,二叔继武生乐善、好善,三叔继远生与善,付吾兄弟各存一册。赴县点名分拨地点,天幸我兄弟五人赴安者四,惟五弟与善赴高密,居址未详。吾四人到此均住城区,兄弟常得聚首而谈。越二十余年,人丁稍多,始尊祖父训命修成谱册。欲尊祖父龙光公为一世始祖,因不合国家迁播之条例,法律其可违哉?故吾兄弟四人各为一世始祖,祖父之训命怎敢忘也,故尊为太始祖,太上始祖。遂修成序言注之首章,使后世万代子孙不能忘也 。
志善乐善从善好善 仝识
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岁次壬申春三月谷旦
我们可以在能发现,安丘马氏祖先原籍枣强县东北乡离城二十里的马官庄,是因为山东地区发生了花马贼之乱,导致百姓深受其害,十室九空,政府施行强制的移民政策,从家族挑了堂兄弟五人,移民山东,其中四人赴安丘,一人迁往高密。将移民的背景、时间、祖籍地等非常详实的记录了下来,所以谱序对寻根者来说,也是一个比较重要但又容易忽略的模块。
家谱对于寻根来说不光是谱序,不管是谱头部分还是世系图世系传部分都要仔细翻阅,查找蛛丝马迹,但是不是家谱记载的都是真的呐,那也不见得,比如谱序,在民间的家谱中很常见就是朱熹作的序,不是说朱熹做的序都是假的,但是如果说全是真的也是存疑的。家谱的真实性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对广大寻根者来说还要仔细甄别。(寻根问祖,大美血缘世系树!)
5、祠堂
祠堂对一个家族来说,是一个比较神圣的存在,借助祠堂可以获得很多寻根有用的信息,比如前面讲到的祠联、郡望堂号,就是获取寻根信息的重要的渠道之一。
另外祠堂每一次的维修捐款等,一般都会有碑刻,碑刻的信息很是丰富,有点类似家谱的谱序部分,会记载建祠堂的时间、背景、缘起、经过、捐资名单、甚至不排除记载有祖源信息。
另外是祠堂的祭祀文化中去寻找根源的线索,祠堂一般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在宗族文化中有一个理论,就是五世而迁原则,所以哪怕一个大一点的村子同一个姓氏同一个源流,可能就在村子里就有几十个的祠堂。所以根据供奉的祠堂信息,也可以去寻找的线索之一。
6、家族传说
家族的传说能获得到的信息是最多的,但是也是最不可靠的,首先,说祖上是来自于山西洪洞大槐树、来自于山东枣连庄、来自于南雄珠玑巷、来自于小云南、来自于李家坡、张家庄,是某某名人的后裔、我们供奉哪哪地方的祠堂等等。
对于的家族起源来说,最不缺的就是传说了,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恩的民族,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慎终追远的心里,但也得承认是中华民族又是多灾多难的民族,战乱、自然灾害等等导致人口也在不断地迁徙。
识字率不高、迁徙又非常的频繁,而家谱又不是每一个人人手一套,所以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口口的传说,传到最后可能就演绎化了、信息也就失真了。但是无风不起浪,也是一个线索。(寻根问祖,大美血缘世系树!)
7、碑刻
碑刻的种类也很多,建祠功德碑、始祖源流碑、修桥修路功德碑、墓碑等。目前祠堂的碑刻,在中国的南北方分布都有,而且还被有效的继承下来,进祠堂基本上都能看到碑刻,祠堂的碑刻主要是反映着源流、初次建祠的背景、时间、捐款捐物的清单、以及历次维修的碑刻。
对于寻根来说还有一个比较可以值得重视的就是始祖墓志碑刻,这类碑刻直接反应的始祖的生平事迹、去世年代,甚至有:始迁祖什么时间从某地因为什么迁到这里,如: 泰顺林姓始祖建公的《墓志简略重表》
林祖建公于唐天佑间以明经官内阁长史,故称内史公迁自建安祖居莆田北累村,为高平太守万宠公三房下萍公五世孙,父名隘长于后唐同光三年迁居泰顺莜村东岙龙须岩下,夫人韩氏生七子至辛亥广顺元年谢世,墓葬东岙青龙岗至宋建隆二年公再迁泗溪下桥公墓葬泗溪后池竹里坐东向西今将墓址简略附志。
从这篇墓志铭中可以看出,泰顺林姓始的迁徙脉络,可以作为寻根的重要的线索。
8、方志
“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志者,记也”。“方”,即地方,方域。“方志”即“地方志”的简称,古代也叫“地志”、“志乘”、“书契”。
是记载某一区域(地方)自然与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为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方志著作极多,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旧地方志有8000多种,类别以府志、州志、县志最多,另有以全国为对象之“一统志”,以省为对象的“通志”,小范围的乡镇志、边关志等。
在家谱之中始迁祖有一些是因为做官等迁徙,另外如果在本地形成望族的话,也很容易被方志给收录,所以多查找一下方志线索,及以方志为代表的文献,比如祖上名人著作、做官所在的区域方志等可能会对寻根带来很多的线索。
二、获取信息的方式
获取以上的信息方式很多,现在把主要的获取方式给大家做一下分享:
1、 翻阅家谱
家谱记录了家族很多历史和档案,家谱对于家庭的作用,不亚于国史对于国家,一个国家没有历史,就没有了过去,他的历程就是萌芽、成长、鼎盛、衰落、灭亡,昙花一现,然后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甚至不会给后世留下太多的记忆。
只有一个国家有了历史,才会有了荣辱观才会使命感,才会激励一代代人去想着复兴,去再次创造辉煌,不断去总结,不断的去复兴,让文明延绵不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成为复兴的厚重的养料,厚积薄发,复兴并不是难以企及,而是成为了规律,方向不错,不折腾,复兴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寻根问祖,大美血缘世系树!)
有了家谱的家族也是一样,每一次的修谱都是一次对家族文化的总结,就是对家族血脉的延续,就是对族人的一次精神的洗礼。族人就有家族荣辱观和使命感。
查阅家谱如果家族手里有可以在家族里翻阅,如果没有可以到地方文史办公室、图书馆去碰碰运气,还有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查一下上海市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以及民间收藏家谱较多的人士那里看看有没有收藏本支的宗谱,另外像美国犹他州图书馆、日本东京图书馆等都有大量的中国家谱。
翻阅家谱查找始祖信息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以下你个问题:
① 手里没有家谱。
但是因为家谱的特殊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家谱,近几年修的家谱还好说,至少存世的量还是很大,如果手里没有家谱,可以找族人借阅、去图书馆、博物馆等查找都是各种渠道。记住翻阅家谱的时候,首先要“净手”,保持对族谱的敬畏之心。
② 繁体字
民国及以前的家谱肯定是用繁体字书写,哪怕现在的家谱,有些还是坚持着传统,认为如果使用简化字就是将祖先之名改了,只有长辈给晚辈起名,哪有晚辈给长辈起名之理?所以坚持用繁体字书写,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繁体字都会看不懂,看不懂的只是个别,可以用笔抄下来,然后微信搜索小程序“传图识字”把图中的字识别出来,然后复制下来百度搜索就把这个繁体字的读音及简体字给搜了出来。
③ 看不懂。
对于家谱看不懂还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谱牒是记录家族的档案,是定期对家族文化的总结,每一次的修续都是对以前传承,且谱头部分,甚至是数百年前的产物,如果古文功底不扎实,哪怕是断句都难,更不要提理顺自己的祖先世系。其实也不太过焦虑,对寻根来说最主要的是修谱的第一篇谱序,让别人帮忙翻一下一下即可。谱序普遍不长基本都是数百字。
2、 查祠堂碑刻
① 找不到
好多人说我们家祠堂里没有,其实也不用着急,可能是碑刻被深埋在土里,也有人会说我们的祠堂倒塌了或者早就不存在了,也不用太着急,可以在祠堂的所在地找一下,地下有没有石碑。
或者去村子里老人处打听一下,有没有被拉走盖个猪圈、修个路、砌个墙啥的。碑刻不是纸张容易被虫蛀了、被火烧了、被水泡了等等各种意外,哪怕是被砸了,也只是被砸成几块,拼筹起来还是能够提取碑刻上的信息。如果大家发现碑刻,轻轻地拂去碑刻上的尘土,用水一冲,就能看清上边的文字,而且对碑刻还没有任何影响。
② 部分字迹模糊
如果碑刻部分字迹模糊还是比较常见的,可能是风吹日晒风化所致,也有可能是因为被人为的毁坏导致字迹不清晰。首先是将字迹全部拓下来,如果字迹不清晰或者模糊的保留现状。然后将拓下来的文字走访家族老人、翻阅文史资料等进行尽可能的去复原文字信息。
③ 看不懂
碑刻看不懂也很正常首先是碑刻上基本都是繁体字,拓下来也看不懂,可以拿一张白纸,用笔将这个字抄写一遍,用手机拍照,然后在微信里搜小程序“传图识字”功能,将这个字复制出来,然后百度搜索这个字就知道读音和相应的简体字了。
读不懂文言文,也是正常,毕竟是不过境迁,年代不同,对古文表达的意思,完全不理解,可以将原文给身边相对有学问的人去翻译成白话文即可,没必要追求语法语句的通顺,知道碑文讲的意思就可以了。
3、 走访家族成员
对于获取家族信息,走访家族成员是非常必须要的,走访家族成员可以了解家谱、祠堂、祖坟、始迁祖、家族源流传说等。在走访家族成员之前,首先要梳理一下家族信息,如本支分布哪些地方,以前谁家拥有家谱且在十年动乱时期没有上交或者没有当众焚毁的是重点拜访对象,家族成员年龄最长者,上了年纪又有文化的长辈如:教师、干部等,以及对家族文化有情怀的人士。
去拜访这些人之前可以先罗列好要询问的问题,在现场最好录音或者录像,因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年龄层次比较偏大,可能这次采访,对一些人来说就是最后一次,如果准备不足很有可能成为遗憾。
另外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去几次,原因是有些重要的问题或者信息可能会遗漏,还有一些老人可能当时也没有想起来,在无意中聊天中可能会把重要的线索说到。(寻根问祖,大美血缘世系树!)
4、 查阅方志
大部分的姓氏家族中都是“名人”之后,为什么这样说,有些是家族修家谱冒人名人为祖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家谱中记载的是名人之后且在五六百年之内的,是名人家族的概率也是很高,原因是翻阅家谱就会发现,好多人是无子嗣断了传承的,哪怕连续过继都没能传承下来,可能是太穷娶不起妻子可能是娶得妻子没有生儿子或者儿子早逝,反正是很多穷人家很难开枝散叶,而富裕的家庭连续两三代就能快速的发家。
在封建社会大家都是耕读传家,普遍的的社会财富比较平均,就是大家基本都穷,如果是做生意或者当官的就会拥有更多的资源,不光可以取到妻,还可以有妾,而且在封建社会不管做官还是做生意都特别钟情于土地,所以一旦飞黄腾达,肯定是要购买土地,如果子孙不出忤逆子,基本上财富可以传承几代人,就可以快速的开枝散叶,一旦在本地形成望族,方志多多少少都会有记载,所以翻阅方志也是获得家族信息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当然如果祖上做过官也可以在祖先做官的地方翻阅当地方志,因为方志是官修的,可信度要比家谱要搞,就某一区域而言记载的要要比正史要全要细,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快速的获取家族相关信息的介绍。
三、梳理家族线索
资料在手,剩下的就是梳理家族线索了,任何一个家族,只要去科学的用心的去收集家族信息,肯定会有或多或少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庞杂的,很多是无效的,甚至是误导性。
比如在皖北地区某支张氏有族人说祖上起源于山西洪洞大槐树;有族人说来自于山东枣连庄;还有族人说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山东枣连庄后来又迁徙到皖北地区;该支张氏还有一个传说就是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后代。
这个家族的传说就有三个祖源地,涉及四种迁徙的脉络,如何确认真假,首先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确定不同祖根地概率高低进行排序,最可能是自己祖根地的,可以多查阅或者了解祖根地那边的宗亲,说不定可以得到有效的线索。
四、根据梳理的线索进行针对性的寻找
获取家族资料,然后梳理家族信息,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寻根的开始。通过梳理家族脉络可以判断出,自己祖根地最可能的区域。在实地走访之前还有一步要做就是,就是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获得和筛选祖根地那边信息,避免无功而返,或者举目无亲无友处处碰壁。
1、渠道
① QQ群、微信群
QQ群和微信群是比较常用的社交平台,QQ群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直接在QQ上搜关键词直接申请进群,比如祖上传说,源自山东枣连庄,那么直接在QQ上搜“枣连庄”,就会有很多这样子的群,可以点击申请,如果祖上传说源自登州府,那么直接就搜“登州府”……,
但是QQ群有一个弊端,就是好多人QQ都卸载了,普遍活跃度很低。微信群活跃度很高,但是又很难通过搜索查到。所以建议首先是加入QQ群里,然后让群友将你拉入微信群之中。在群里,有些人可能对这块研究很多,资料也相对比较多,所以通过群进入圈子还是非常必要的。另外QQ群的群应用里有“文件”、“相册”等部分,这里有不少人上传的各种资料及图片,也可以好好的查阅,翻一下线索。
② 百度、搜狗、360浏览器等
通过QQ群、微信群等获得消息是即时通讯,但是还有非即时通讯能得到的信息也是比较重要,可以搜索到很多,有些一些学术论文,有些是别人寻根的攻略,甚至不乏有相同祖根地的寻根者的联系方式。通过家族走访得到的是家族所在地的信息,而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尽可能的得到祖根地的信息,以及跟你同在寻根路上的人,可以彼此之间资料共享。
③ 贴吧、姓氏网站、论坛等
贴吧和姓氏网站等好处是都是目的性比较强,首先是同一个姓氏或者源于同一个祖根地的人聚集形成的部落,可以通过在贴吧里翻找或者留言,去寻找祖根地的只言片语,说不定某一条零散的信息对于寻根来说就能带来很大的帮助,且大部分的贴吧、姓氏网站、论坛等很多都可以留下联系方式,用的好,效果也不一定比微信群和QQ群效果差。
当然每个姓氏都不太一样每个地区也不太一样,看看本姓氏或者本地区有没有有心人,比如安徽桐城,以前号称中国的文脉,修谱蔚然成风,本地网站“桐城网”,就有很多家族介绍,每个家族修谱基本上都会在桐城网上公示,每个家族找人或者到桐城寻祖,基本上也会在桐城网上发布消息,所以如果某一个人寻根到桐城,就直接在桐城网上搜一搜相关的信息,如果没有就写留言,估计很快就会得到有效信息,对接上相关人员,然后实地走访就可以获得结果。(寻根问祖,大美血缘世系树!)
④ 各姓氏自媒体平台
姓氏自媒体平台主要是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抖音、一点资讯、凤凰网、搜狐网等等,这些都可以直接搜索关键词,然后给作者留言,甚至在他们自媒体上都有公开的联系方式,这些自媒体运营者也是很乐意被加好友,因为好多自媒体的素材还是要靠大家提供。
可以先加他们微信,然后咨询你要知道的信息,如果他已知的解答不了你问题,问他能不能给你推荐相关了解这一块的人,自媒体小编,在圈子里的人脉还是比较广的。再不济,想办法让该自媒体人把你的寻根需求发布到他的自媒体平台上,他们的粉丝都是很精准的基本上都是本姓氏的宗亲,而且还对家族有情怀的人,甚至不乏对本姓氏研究很深的人。
⑤ 宗亲组织
宗亲组织宗亲会是以共同的文化祖先,源自同一得姓始祖下的同姓人聚在一起组成的以团结族人传承家文化为目标的姓氏团体。所以从宗亲组织的定义可以看出,都是同姓人聚集在一起,目的是为了传承家族文化的团体,且据小编所知,不少姓氏宗亲会握有不少本家族的材料,比如家谱等,而且还持续的征集中,如果想寻根,家境比较殷实倒是可以拜访自己的宗亲组织去寻求帮助,肯定会是事半功倍。
那么怎么去接触本姓氏的宗亲会呐?小编这里给提供三个建议:一、微信搜索本姓氏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试试能否联系到本姓氏的宗亲组织,据小编所知好多姓氏宗亲会的公众号运营人员也在姓氏宗亲会任职,比如宣传部部长、宣传干事、副会长等等。这是最快最经济的方式;
二、搜索本姓氏的祖根地或者比较有名的名人坟墓所在地或者出生地。每年基本上都有本姓氏的宗亲组织相关人员前来祭祖,通过这些坟墓所在陵园及出生地的纪念广场公园或者定期举办的祭祖活动,轻而易举的就可以找到本姓氏的宗亲会人员;
三、寻找像小编这样混迹在宗亲事务里的人员。小编这样人员特征是有家族情怀,对谱牒、宗亲组织等有点研究,在圈子里有一点点的知名度,对各个姓氏各个宗亲组织都有点接触,通过这类人群,说不定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宗亲组织。
这是三种比较稳妥的方式,当然还有其他渠道,不再这里一一赘述,但是要提醒一下大家,千万千万不要不加鉴别,就轻而易举的相信,因为宗亲会在大陆没有一家是被政府认可的,做的比较好的宗亲组织一般都是以其他名义存在,比如挂靠在某某研究会下边,如福建源流姓氏文化研究会张姓委员、李姓委员;如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张姓研究会、李姓研究会等,还有一些以名人或者祖根地名义存在,如江苏杨邦乂文化研究会、濮阳华夏张姓文化研究会等等,还有一些以公司的名义存在。这些是以合法之名行宗亲之事,还是可以信赖的,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就是纯“野鸡”,拉个条幅就说某某姓氏某某地方宗亲会成立了,这种基本上都是居心不良,做圈子骗钱等。所以一定要做好甄别工作。
⑥ 姓氏文化学者
姓氏文化学者,在宗亲组织模块里已经提到,这些人在圈子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甚至有一定的影响力,姓氏文化学者的构成:各研究学会的成员、宗亲组织的核心成员、姓氏自媒体运营者、宗族文化相关的从业者。不外乎这四类人员,前三类功利性比较轻一点,后一种从事的工作与此相关,不一定是无偿服务了。
比如小编就知道一件事,就是某人准备修家谱,但是苦于没有老谱,四处寻找,皇天不负有心人还真找到了,有一家修谱公司有收藏,但是就是不给看要买,最终好像收了600块,才看的家谱。姓氏文化学者跟各自媒体小编一样,人脉圈还是非常广的,对接一些人员,对于寻根者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模块。
2、综合各网络信息进行一个筛选,剔除无效信息
通过以上六个渠道收获到的资料,多多少少都会有很多,但是很多信息还是无效的,甚至是烟雾弹,所以还是要花精力去梳理,结合当时的背景去伪存真,将收集到的本宗资料和网上疑是祖根地相关信息的资料进行整理的梳理,然后高度疑是的可以安排去实地拜访。
五、实地去考察对接
千里寻根一炷香,不管怎么说,如果有极有可能是自己的祖根地的,还是要实地去拜访,因为基本上不可能把他们的老家谱邮寄给你,所以寻找事实的真相还得有自己亲力亲为。但是在实地考察之前,一定要约好对接人,不要去陌拜,去之前了解一些拜访礼仪,考虑好时辰,带一些礼物,如果你计划在对接人家吃饭带一些稍微贵重的礼物比如水果、茶叶、酒水皆可以,如果不打算在对接人那里吃饭,把握好时辰,准备好要离开的说辞,另外如果疑是祖根地的地方有祠堂,也要去摆放,最好捐一些香火钱,聊表心意!(寻根问祖,大美血缘世系树!)
1、 文化上进行比对
到祖根地之后,有祠堂要去祠堂祭一次祖,有家谱还要翻阅老谱,查证是否同支,核对的内容有郡望堂号、迁出祖信息、字辈等等。郡望堂号基本上不会改变,迁出祖信息是主要的认亲密码,信息包括:迁出祖世系、迁出祖生平事迹、迁出祖迁出时间、迁出祖迁徙路线图、迁出祖后人与祖根地之间之前有没有互访、以及祖根地家谱上有没有记载迁出祖后人坟山的具体地址等。
这些不光是在家谱中获取答案,还要走访祖根地的成员那里去获得。如果始迁祖的信息对的上,但是字辈对不上也不能证明不是一支,因为迁出后沿用原字辈的不多。
2、 血缘上进行确认
文化上的比对很难做到十全十美,甚至走访了遍访很多村庄,最后还是模棱两可,主要原因是,一、谱牒的真实性不如国史方志;二、始迁祖外迁绝大多数都是不识字的社会的底层百姓,好多信息要靠代代口传,传者传者就失真了,就成了传说;三、各种浩劫所致,哪怕是真实性不是特别高的家谱,能遗留到今天的就很少。所以很难十全十美的进行确认。
文史线索加血缘确认效率可能是最高的。
可以通过线索找到疑是的家族进行一个基因检测,看一下生物学上共祖的年龄,如果和迁出祖迁出的时间大概差不多,那么通过文史加基因检测寻根就成功了,疑是祖根地人员的取样也有很多的注意事项:
一、现将疑是祖根地的宗亲进行按照支系或者村庄进行梳理;
二、在不同的支系或者不同的村庄均匀的采集五到六个样本,且这五到六个样本不能出自一个家庭,尽可能在在本支系或者这个村庄内,血缘关系比较远;
三、注意个人隐私保护,检测完结果后,肯定有族人共祖年代比家谱记载的要久,原因很多比如:入赘、未婚生子、他姓抱养、甚至以前合谱的后遗症等,只需确认是不是一支即可,无需公布结果。
六、寻根成功的另一大法宝:大美家族血缘世系树
在大美血缘数据树上,每一个姓氏做过基因检测的都可以将自己的数据上传平台,附上家族的文史信息,想要寻根,可以先做一下基因检测,任何一个检测机构检测的有关祖源的信息皆可以上传平台,上自己家族血缘数据树,上树后,可以看到自己家族比较近的宗亲,了解他们的分布和族群介绍,直接从血缘上找到自己的近宗,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寻根业态,加速寻根的进程,可以让每一个寻根者,有家有谱有根!
比如左姓,基本上很大的可能性,做完检测就可以找到明清时期共祖的人,已经有很多案例。
如安徽淮南有一支左氏,祖上传说源自扬州高邮,但是做完检测之后发现,跟兴化市某一支左氏血缘较近,大概是清朝初年共祖,虽然跟他们祖上传说的迁徙年代差不多,但是就是地点对不上,传说来自扬州高邮,但是测出来的确是兴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