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11月17日,在世界杯开赛前夕,首对中国赴卡塔尔大熊猫“京京”与“四海”正式与当地民众见面,在多哈掀起了一场“熊猫”热。圆滚滚、慢吞吞、黑白色、内八字……我们的国宝,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原型,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可谓是动物界的“卖萌”高手,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收获一众人类“粉丝”。
然而,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熊猫家族可不是靠“卖萌”就能生存下来的。在成为“国宝滚滚”前,大熊猫家族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们又是如何适应变化的环境而延续至今的呢?我国古籍中到底有无可靠的大熊猫记载?天津自然博物馆联合重庆自然博物馆推出特展《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带你深度了解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熊猫家族可不是一开始就圆滚滚
进入此次展览序厅,一件黑白分明且圆滚滚的大熊猫标本保持着生前吃竹子时的可爱坐姿。她的名字叫新妮儿,曾经生活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因患十二指肠梗阻(高位肠梗阻)于2016年不幸离开。去世后的新妮儿通过生物塑化技术制作成一套4件标本,也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一套大熊猫塑化标本,在标本上还保留着为新妮儿进行手术治疗时留下的痕迹。以全新方式归来的新妮儿,在展示可爱模样的同时,还可以向公众普及生物知识,也便于医疗培训,攻克十二指肠梗阻等威胁大熊猫同类的疾病,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
“熊猫家族的成员可并不都是如今这种黑白分明且圆滚滚的样子。”天津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部张晓晓介绍:如今我们看到的大熊猫,被称为现生大熊猫。证据显示,大熊猫的演化历史大约有1200万年左右,它最古老的祖先是祖熊。生物分类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大熊猫家族是由多个属组成。在欧洲发现的克氏熊猫、郊熊猫等,它们并没有留下任何的现生后代。分布于亚洲的熊猫家族有2个属5个种,最后演化出现生大熊猫。
大约在七八百万年前,祖熊的一支演化出了始熊猫。它的化石最早是在我国云南的禄丰发现的,于是被研究人员命名为禄丰始熊猫,后来在云南元谋发现了另一种始熊猫,被命名为元谋始熊猫。始熊猫被认为是现生大熊猫的直接祖先类型,始熊猫的头比较像熊,并没有现生大熊猫那么圆,身体只有狐狸、野狗大小,牙齿结构复杂,是杂食动物,生活在热带气候环境下的潮湿森林边缘。
距今约260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受第四纪大冰川期影响,气候急剧变冷,熊猫家族遭到毁灭性打击,分布于欧洲的成员全部绝灭。目前已知存活下来的只有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小种大熊猫,以及随后出现的个体更大的武陵山大熊猫。距今约 250 万年前,始熊猫演化出小种大熊猫。小种大熊猫牙冠面增宽,褶皱增多,具有压碎和碾磨功能的棱脊,裂齿也朝着食竹功能转化。它比始熊猫要稍微大一些,但是也仅仅有现生大熊猫体型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后出现的武陵山大熊猫,化石发现于湖北建始,时代为距今180 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武陵山大熊猫体型增大,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上下裂齿加长,切割功能退化,其他牙齿的齿尖也变得扁长,臼齿上的咀嚼面更加发达,进化水平仍处于大熊猫演化的成长期阶段。
在武陵山大熊猫之后,在现生大熊猫出现之前,还出现过巴氏大熊猫。张晓晓说:“因为巴氏大熊猫跟咱们现生大熊猫的特征非常接近,所以就没有把它单独列为一种,它只是作为一个亚种存在。也就是说它属于现生大熊猫的一个亚种。巴氏大熊猫是目前发现的所有的熊猫里最大的,体型比现生大熊猫大1/8。”
巴氏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缅甸及越南北部。到中更新世晚期,巴氏大熊猫逐渐演化成现生大熊猫,同时分布范围和数量继续缩减,身体也逐渐变小,最后成为今天濒临灭绝的“活化石”。此次展览展出的巴氏大熊猫骨架化石,是已知保存最好的巴氏大熊猫标本,发现于1985年。它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在重庆万州盐井沟的一条石灰岩裂隙下的黏土层中发现的,地质年代为距今约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该骨架具有完整的头骨,较完整的脊椎骨骼和四肢骨骼,完整度接近70%,由重庆自然博物馆进行科学复原。同一地点发掘出的化石还有中国犀、大额牛、华南巨貘骨架等。
关于大熊猫的分类,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大熊猫曾因与小熊猫和浣熊相似而被划分入浣熊科,也因与熊类最为相似而被归为熊科,被单独划分为大熊猫科。我国科学家鉴于大熊猫与熊类在头骨、牙齿以及食性等特征上有明显差异,主张单独建立大熊猫科。
大熊猫与人类同行
“熊猫家族曾经也有过兴旺繁荣的时代。”张晓晓表示,“大熊猫的整个演化历程包括了它的始发期、成长期、鼎盛期和衰败期,它的始发期就是始熊猫期,它的成长期就是小种大熊猫和武陵山大熊猫出现的时期。巴氏大熊猫是它的鼎盛期,然后现生大熊猫开始慢慢进入衰败期。最新的研究显示,巴氏大熊猫可能到了几千年前才灭绝。在很长的时间里,熊猫家族的分布范围也非常广。所以我们有很多证据显示,熊猫家族与人类有着很多交集。”
在禄丰始熊猫的发现地,同一地层出土的还有灵长类、啮齿类、食肉类、奇蹄类、偶蹄类等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最具研究价值的是禄丰古猿。禄丰古猿化石于1978年首次发现,目前已获得化石材料有:5件颅骨、10件下颌骨、650枚牙齿、2件指骨,以及肩胛骨和锁骨各1件。禄丰古猿生存的年代距今约800万年。国际学术界对禄丰古猿持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它与现代人类没有关系,仅仅是现代猿类的祖先;二是认为它是比南方古猿更早的人科成员,是人类的老祖宗。
而在小种大熊猫化石发现地之一的重庆巫山龙骨坡,还出土了巫山人化石。1985年,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掘出一段带有2枚牙齿的残破左下颌骨人类化石和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石片和骨片,1986年又出土1枚门齿。黄万波先生研究认为,它们代表了一种能人的新亚种,生活在距今约22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早期。
武陵山大熊猫化石发现地湖北建始,出土了古爪哇魁人(又称建始人)的化石标本。1999年,该化石发现于湖北建始县龙骨洞,地质时代为距今18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早期。同一层位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啮齿类、长鼻类、食肉类、奇蹄类、偶蹄类等,包括武陵山大熊猫。建始人的发现,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学说是一个大的挑战,中国科学家认为它是分布于亚洲的人类早期成员。
2012—2015年,黄万波研究员等在重庆丰都县喀斯特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根据牧民提供的线索,在当地都督乡发现了6具大熊猫骨骼,其中两具颅骨安全出土,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年代测定,1号为距今6130年,2号为距今 30380年。此次展览展出的是1号头骨,较完整。令人惊奇的是,头骨上有明显的刀砍痕迹,断面平整、陡直。它的发现不仅证明6000多年前的三峡腹地,曾经是大熊猫的家园,而且也说明大熊猫是史前人的狩猎对象。这件标本非常珍贵,被科学家称作“长江三峡腹地最后的熊猫”。
熊猫如今是我们的国宝,在古代也被人们追捧。2001年,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湖北省秭归县官庄坪遗址正式进入全面发掘,考古人员在官庄坪77号墓中出土了一具大熊猫的骸骨,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遗址。1984年时,考古工作者也曾在位于西安的汉薄太后的墓中发现了熊猫的骸骨,结合书籍资料分析,当时的薄太后以饲养动物为乐,推测大熊猫也是她饲养的宠物之一。这些证据都表明,大熊猫与人类一直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大熊猫因为是现代用名,所以虽然大熊猫与古人接触密切,却没有在我国古书上留下“熊猫”一词。而关于大熊猫的古名如今众说纷纭,其中以骆虞说、貘说和貔貅说流传最广。大熊猫文化学者孙前先生博览众家之说,又亲自查阅各种典籍核对,终于在清初《译峨籁》中找到了符合大熊猫形态特征的记述,书中的峨眉山“貔貅”,实为当地人“皮裘”之易名,与以往典籍中所言之貔貅并无实质性关联。也只是自清初起,“貔貅”一词才找到了真实动物的对应。这一说法被称作“后貔貅说”。
国宝和它的“朋友们”
大熊猫虽然是独居动物,但它从不孤单,与它生活在同一片区域的伴生动物非常多。
在远古时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是分布在我国南方的第四纪古哺乳动物群,延续时间由距今约25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至距今约1.17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分布范围很广,东起苏、浙,西至川、渝、云,北起湖北,南达海南。该动物群的主要成员有大熊猫、剑齿象、猩猩、巨獏等,在一些化石点还有古人类化石发现。
在距今7万年前至1.17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发生了末次冰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走向衰落,其大部分成员灭绝,仅留下无数化石表明它们曾经的存在。那时,人类已进入智人时代,分布区域迅速扩大,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威胁。最近数千年来,中国北方的大熊猫绝迹,南方的大熊猫分布区也骤然缩小,现生大熊猫仅残存于四川、甘肃、陕西的崇山峻岭之中。
在今天,大熊猫的野外家园里也有很多伴生动物,如:川金丝猴、羚牛、水鹿、鬣羚、小熊猫、红腹锦鸡等。当然它的天敌也不少,如:豺、狼、雪豹以及青鼬等,都有可能对大熊猫幼体造成威胁,因而是需要提防的对象。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国宝不只会“卖萌”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图)】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fvalve.xrbh.cn/news/9214.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eant.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