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3日,重庆自然博物馆推出了以“熊猫时代”为主题的大型原创科普展览,展示大熊猫的演化与保护,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与今生。2月8日,我在重庆自然博物馆,有幸参观了这个展览——
走进一层展厅,眼前的大熊猫,名字叫“新妮儿”,2016年因患十二指肠梗阻离世。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生命奥秘博物馆借助生物塑化技术,将“新妮儿”制作成完整的标本,为世界首套塑化大熊猫标本。在此,每一位参观者,不仅可以与这只大熊猫合影,而且可以用手轻轻地抚摸大熊猫的身体。
这个展览以“熊猫大事件”“揭秘大熊猫”“大熊猫演化”和“保护大熊猫”为主要线索,集中展示了不同演化阶段的熊猫化石和标本205件。同时,启动熊猫化石的数字复原工程,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实物展品,让展览更具科技含量。
1、熊猫大事件
1869年,法国神父阿尔芒·戴维在西康穆坪(四川宝兴)的一个农户家中,看到一张大熊猫皮,引起他的浓厚兴趣,于是动员农夫捕捉活体,可惜大熊猫在途中死亡。戴维将其制作成标本寄往巴黎,并且将这个新物种命名为Ursus melanoleucus,意为“黑白相间的熊”。这是大熊猫第一次被科学发现,正好过去整整150周年。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为我国在南方首先建立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从更新世早期延续至更新世晚期(距今300万年至5万年)。巴氏大熊猫是“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分布于更新世的中国、缅甸和越南北部,为大熊猫已灭绝的亚种,史前人类最早的食物之一。
这里展示的巴氏大熊猫骨架化石,为已知保存最好的巴氏大熊猫标本。1985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在重庆万州盐井沟的一条石灰岩裂缝下的黏土层中发现,距今大约30万年。
2、揭秘大熊猫
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叫“猫熊”,意为“像猫一样的熊”,体重80-120千克,身体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行走方式,成为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虽然熊猫体型巨大,但是幼崽却非常小。体重约100公斤的成年熊猫,幼仔出生时只有巴掌大小,体重在100克左右,好像一只小老鼠。但是,熊猫幼仔发育很快,大约一年时间里,便可以从一只“小老鼠”长成一只体重达6公斤的大家伙。
熊猫以竹子为食,前脚可以握东西,咀嚼肌和颈部肌肉特别发达;熊猫习惯于爬树,所以四肢的肌肉很有特点。展览通过大熊猫的模型和图片解析,让大家深入了解大熊猫的肌肉系统特点。
在这里可以看到几块大熊猫的粪便,如同几捆干草一般。大熊猫曾经是食肉动物,经过多年的进化,虽然变成食草动物,但是没有进化出草食动物的肠胃。吃的多,排的快,消化不彻底。因此,大熊猫的粪便一点儿不臭,还有一丝淡淡的竹子清香。
3、大熊猫演化
大熊猫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万年,比人类的出现还早,被誉为“活化石”。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县,发现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体形犹如一只肥胖的狐狸,地质年代约为中新世晚期,被称为“始熊猫”。
与其他食肉动物类群相比,大熊猫的进化过程很单一,没有太多分支。由始熊猫进化的一个旁支叫葛氏郊熊猫,曾分布于欧洲,晚中新世灭绝;始熊猫的主支在我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进化,有一种在大约30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出现,体形只有现在大熊猫的一半,被称为“小种大熊猫”。此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形逐渐增大。
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的竞争上,大熊猫是成功者。在长期严酷的自然选择之中,与大熊猫同时代的很多动物早已灭绝,但是大熊猫却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在许多古人类遗址中,也发现过大熊猫的骨骼化石,大熊猫一直与人类形影不离。
4、保护大熊猫
根据2015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全国野生大熊猫1864只,圈养375只,栖息地258万至349万公顷。因此,从2016年开始,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由“濒危”改为“易危”物种。
由此可见,对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在过去一段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成为中国的“国宝”,随处可以看到它的可爱形象。
通过这个展览,了解大熊猫的故事,发现它不仅很可爱,而且历史非常悠久。保护大熊猫,我们能做什么呢?
1、拒绝使用野生动物制品;
2、保护森林和其他自然资源;
3、回收木材、塑料和其他物资;
4、选择对环境安全的活动;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fvalve.xrbh.cn/news/990.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eant.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