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7日,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上,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正式建成。自南极被发现以来,这片广袤而神秘的白色世界一直吸引着人类去探索。上世纪70年代末,已经有十几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上百个考察站,而当时的中国,甚至找不到一张完整的南极地图。
中国为什么要在南极建科考站?
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的首任站长郭琨曾说,建不建南极站,关乎国家荣辱和民族尊严。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中国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称:“在南极建不建站,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荣辱和民族尊严的一个事情。1983年9月份,咱们政府派了一个南极代表团出席《南极条约》第12次协商国会议,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召开的。当大会进行到对议程进行表决的时候,大会主席把木榔头一敲,请非协商国退出会场,到会场外喝咖啡。在当时,每回听到这个的时候,心里就是一种屈辱。堂堂10亿人口的一个中国代表团,在南极国际会议上没有发言权、没有表决权,被人驱出会场,这是一种最大的耻辱。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在南极没有站。”
我们的极地故事:我的身后是14亿人
1984年到今天,我们在南极陆续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一系列科学考察渐次展开。中国极地考察支撑体系逐渐完善,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四十年来,我们在人类极地考察史上留下了了不起的印记。这背后的底气又从何而来呢?
秦岭站建设现场总指挥魏福海称:“秦岭站是我们新时代建设的第一个常年考察站,是要常年开展工作的。南极的建筑在国内都要搭建一遍,有什么问题,要在国内解决,不能把问题带到南极现场。只要好天气在,我们就可以不停地作业,去抢这个时间。地球的最南端,环境非常恶劣。虽然我们是夏天,12月份、1月份是最佳的施工的黄金窗口期,但是还是零下的温度,队员的冻伤也是时有发生。虽然我们的防护装备都已经配得很齐全了,举个例子,机械师在修车的时候,他带着厚厚的手套没法去拧螺栓,他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手套摘下来,就有冻伤的风险。”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夏立民称:“在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的时候,在昆仑站,我有一个队员出现了严重的高山反应,严重到他有可能死掉,在当时就死掉了,非常非常严重。血氧含量到了50%,即便吸氧都不行。这怎么办?家里边给我们协调了一个救援飞机,所以我们的后盾依然是非常强大的。人是一个群体性的动物,在那个环境下,不需要内心过于强大,因为这个时候,你不是一个人,你是一个集体。这个集体在少的时候十几个人,多的时候二十八个人。在这个群体中,你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作用,而且很多的事情是依靠群体共同的力量去解决的。在这个小群体里面,人是不觉得孤独的,人是有依靠的。而且我们会知道,在我们的身后是14亿的人,虽然他一时半会儿够不到你,但是他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建昆仑站的时候,是两个吊车,建秦岭站的时候,吊车排一排,劳动效率是不一样的,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建秦岭站那么大的站,可以在一个多月的时候建成,就是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队员的这种专业素质,都得到了很大很大的提高。同时,大家看到比如说浮标、水下机器人,还有我们天上的一些卫星等等,我们科研的手段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我们的科研成果现在也在国际科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此时此刻 五星红旗正在月亮上“飘扬”
中国人不光在地球两级留下了了不起的印记,这一年,中国航天人又在月球留下了“人类首次”的印记。今年6月25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为我们带回了1935.3克月壤。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成功,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创造的一项世界纪录。
这一年,我们不仅从月球的背面采回了月壤,我们还再次在月球上留下了中国人的独特印记。嫦娥六号在完成月表采样后,将一面五星红旗徐徐升起。这是中国首次在月背独立动态地展示国旗。此时此刻,这面五星红旗正在月球上“飘扬”。
探月工程二十年:追月 步履不停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从2004年工程立项至今,中国探月工程已经走过了20年。而对于资深航天记者崔霞来说,这也是她追月的第20年。这20年里,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我们来听听她的讲述。
今年是中国探月工程立项20年,同时也是崔霞作为总台记者报道嫦娥系列任务的第20个年头。如果要从整个探月工程采访中选出最令崔霞难忘的一幕,2007年的嫦娥一号任务绝对是最激动人心的。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到达月球附近,实施近月点刹车。几分钟后,飞控大厅的屏幕上显示,嫦娥一号被月球引力精准捕获,绕月成功。这一刻,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观看嫦娥发射的直播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了。但您知道吗?2010年的嫦娥二号发射,全国观众是首次通过新闻联播的直播看到了“嫦娥奔月”。
嫦娥发射的全程直播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探月工程实力的象征。嫦娥二号实现了对月球的高精度测绘、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月球、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巡视探测、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采集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我们看到了一面面五星红旗在月球上亮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么多困难怎么克服?每次采访,我都会问科研人员这个问题。
时任嫦娥一号任务01号指挥员李本琪曾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人历来被逼到墙角以后,这个劲儿还是挺足的,你比如说嫦娥工程,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挺难的,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克服,但是你是个大国,总得为中国人争口气。”
架起地月新“鹊桥”,实现月背“精彩一落”,“挖宝”主打“快稳准”,月背起飞“三步走”,月背珍宝搭上“回家专车”,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宇宙接力,更是带回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采集的月壤。
“嫦娥”二十年,六探“月宫”,我曾经问过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院士,这二十年最让他高兴的是什么?他说,是后继有人。
我们相信,当五星红旗在月球表面成功展开时,鲜艳的“中国红”让无数人流下热泪。月宫探宝是中华民族融入血脉的浪漫追求,更是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程的缩影。
深中通道:穿云破海 踏浪伶仃
中国在探索人类未来的征途上越跑越快,当然也加速奔跑在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路上。在伶仃洋上,一个世界级的跨海通道破浪而出。中国建设者历经7年论证、7年建设,深中通道在今年6月30日正式通车。它拥有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上最长最宽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曾创下141天最快成岛纪录。它是世界首例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跨海集群工程,以10项国际领先技术、10项首创重大装备等成果展现在世界舞台。从此,中国又多了一张新的“中国名片”。
超级工程不断“上新” 串起大湾区“烟火气”
深中通道开通后,究竟给大湾区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咱们要从“烟火气”说起。
去中山吃乳鸽,再去深圳沙井吃生蚝......有人说,深中通道改写了湾区协同发展格局,调整了城市产业链,提高了物流速度,也改变了大湾区的“食物链”。
据统计,深中通道开通后,日均车流量达到10万辆以上。而事实上,今年以来,新交通所带来的加速“引流”,让大湾区成为了最具“烟火气”的城市群之一。今年5月,连接广州、东莞、肇庆、惠州、佛山五座城市的“湾区大号地铁”开通。一盒东莞有名的“烧鹅濑”打包回广州依然热气腾腾,于是,这家小小的烧鹅店也成了观察“交通改变生活”的一扇鲜活的窗口。
今年10月1日起,京港、沪港间开行的“夕发朝至”列车继续压缩旅行时间,沿途停站优化。赣州到深圳、长沙至广州的高铁提速运行,而作为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的深中通道,更是从今年6月份开通以来不断迎来通行高峰。“跑”进湾区的速度越来越快,湾区“生活圈”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大。一个高速发展的大湾区,也在因为交通路线的延伸、人的流动变得温情。
放眼大湾区,人们用美食标注城市的坐标,用风味衡量两地的距离,背后都藏着交通顶层设计的“湾区密码”。从湾区人的一天到中国人的一天,时空在不断压缩,每一条“最长”的路线都藏着“最快”的期待。
国庆出行热 深中通道不断刷新流量高峰
深中通道这个横跨珠江口的关键“一横”,落实了珠江口东西两岸对“最快”的期待,也给大湾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想象。您现在看到的画面,是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在这个“十一”假期车流的画面。广东交通集团透露,深中通道在10月1日的车流量达到了通车以来的新高,日通行量达15.5万车次,比前一天增长了56.27%。
以前外国人不让看 今天中国人造了更好的!
您知道吗?就是这个岛前方的海底隧道,在当初建造之初,我们的建设者们曾经多次到国外类似工程调研学习,但是对方不让我们靠近、也不让拍照……经历7年前期攻关、7年万人鏖战,如今,我们不仅解决了这些“卡脖子”的难题,而且还造出了世界级的跨海工程传奇。
深中通道总工程师宋神友称:“深中通道创下了十大世界之最,我们也面临多项世界级的技术挑战。在深中通道之前,我们国家的所有沉管隧道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但是难以满足深中通道这样超宽、变宽、深埋的技术特点。所以,我们就创新性地提出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我们面临的是全产业链基本上空白。当时,恰好国外有一个这样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正在建设,我们组织了三批的技术人员前往交流和学习。第一批技术人员到的时候,我们想去现场参观,他们没有同意,我们只能租一条船,拿着望远镜来远观。我们第二批和第三批技术人员去交流的时候,我们反复跟他们沟通,他们倒是同意我们进了他们的钢壳制造工厂,但是我们每一个技术人员后面都站着一个他们的工作人员,不让拍照。这样三次的经历,也让我们深有感触,科技创新只能自立自强,从0到1的突破,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我们大概花了4年时间,做了上千组试验,攻克了相关的技术难题,拿出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方案。西人工岛是我们整个深中通道关键线路上的关键节点,也是我们整个项目在浩瀚的伶仃洋上落下的第一子。我们的建设团队创造了4个半月快速成岛的世界纪录,在这背后也是有上千名可爱的筑岛人,他们驻守西人工岛施工平台7年。7年里面,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最美的朝霞和日落。台风来之前,他们发现太阳是泛白泛黄的,阴雨过后,太阳是最耀眼的。在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的那一天,我们组织了建设者专列,承载着400名建设者和他们的家属通行在深中通道上,让他们感受亲手建造的深中通道的宏伟。我们历经七年前期攻关、七年万人鏖战,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世界纪录,高质量地完成了建设任务,打造了交通强国建设标志性工程,我们不辱使命!”
本文地址:http://dfvalve.xrbh.cn/quote/7266.html 迅博思语资讯 http://dfvalve.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