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宋冬林(1957—),男,辽宁庄河人,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丁文龙(1997—),男,山东临沂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本文通信作者。
文章出处: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本微信版文章注释和参考文献从略,引用请据原文。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主导下的新生产力形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2008—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文本数据和国家出台的相关科技创新规划中划定的关键核心技术明细,运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方法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实证检验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显著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且主要通过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和价值链位势来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化程度在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此外,在高竞争行业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高数字化转型程度、高技术多元化程度的企业中,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显著。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政府既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又要提高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企业价值链位势攀升,还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各类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关键核心技术; 高质量发展; 供应链韧性; 价值链位势; 机器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工业革命演进史表明,科技创新始终是生产力质态升级的根本动力,关键核心技术作为标志性创新,是生产力代际更迭的重要标记。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加之贸易摩擦与地缘冲突持续发酵,产业发展“脱钩”“断链”的风险不断加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23年中国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首位,但专利创新质量却位居世界第12位,在专利“质”的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亟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基于上述时代要求,如何以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现阶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中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背景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已成为实现要素变革、技术变革、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在要素变革方面,随着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持续提升,劳动资料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劳动对象的不断开发和涌现,生产要素的变革构成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在技术变革方面,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仅会填补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还有助于相关企业拓展技术研究范围,形成以关键核心技术为核心、各类配套技术相互补充联动的技术体系,成为连接要素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枢纽。在产业变革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培育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等方式,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推动了产业的升级换代和转型发展。总之,随着劳动者技能的持续更新,劳动资料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劳动对象的不断开发和涌现,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与生产力各要素相融合,引发了一轮又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从现有研究来看,关键核心技术通常被定义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高投入、长周期、复杂性、战略性和垄断性等突出特点以及高集成和高商用生态依赖性特征的技术体系,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学界研究可分成两类:第一类研究从宏观经济视角切入,强调了关键核心技术在国家生产力迭代跃迁中的重要地位,并从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基础软件、应用生态等多维度探究了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第二类研究从微观企业视角入手,剖析了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路径,并从搭建研发网络、开展产业集群创新活动的角度,探讨了焦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如何影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企业既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也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现有研究普遍认可,关键核心技术对宏观产业转型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对微观企业中关键核心技术能否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争议。因此,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内在机理,将有助于剖析关键核心技术在宏微观运行中产生“温差”的原因,对于指导中国各类创新主体更好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尽管现有研究针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了多角度探索,也阐释了其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能影响,但鲜有文献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阐释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未能详细说明二者之间的内在机理,更没有提出完善关键核心技术评价的识别方法。基于此,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从宏微观两个层面,阐释了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剖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何以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第二,试图揭示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和价值链位势的功能,为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强化国家科技力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等提供政策启示。第三,相较于国内普遍采用专利被引量识别关键核心技术的方法,本文基于企业专利申请领域的技术信息以及《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划定的关键核心技术种类,运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分析关键核心技术的指标特征,从海量专利文本中挖掘关键核心技术的复杂非线性特点,实现了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更为科学的测度。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经济学家在分析后发国家如何赶超时,常常会考虑比较优势这一因素。但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日益严重,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已不再适用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越发重要。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基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强调“新”生产要素(如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引入和生产要素“质”的提升(如生产潜质的增强和生产能力的升级),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引领性和超越性等特征,能够摆脱传统生产力依赖大量资源投入和过度能源消耗的增长路径,降低对国外技术产品的依赖,实现高效能、高质量、高水平的生产。
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宏微观两个层面。
在宏观层面,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经验表明,每一次科技创新都催生出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通过乘数效应不断扩散溢出乃至螺旋上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生产力质变重组。换言之,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生产力跃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技术追赶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有所减弱,若要实现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不仅意味着未来30年实际GDP增速需达到4.6%左右,还要更多依靠颠覆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正处在动能转换的换挡期,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新技术虽然不断涌现,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只有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打通关键核心技术与生产力跃升之间的产业链条,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投入的发展模式转型为核心技术驱动的新质增长模式,才能真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在微观层面,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为也并非一定能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就约束条件而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高质量发展是市场竞争的直接结果。现代创新理论认为,是否商业化构成发明与创新的根本区别,后者的高风险在于,企业在跨过生产领域的“死亡之谷”后,还需渡过商业领域的“达尔文之海”,由此引致的预期收益折减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领域进一步放大。譬如,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性强、复杂度高,离不开多元市场主体的协同配合与有机联动,若没有一定的资金储备或外部融资能力,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进而影响到产业资本周转。同时,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链、创新链双链交织的复杂系统,其持续投入离不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的正向反馈。若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质量产品—高价值市场—再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良性循环,企业将陷入高沉没成本困境。但考虑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从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活动更容易获得政策支持和市场融资,从而抵消科技创新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贴水,增强企业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并向市场释放自身积极发展的信号,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本文认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够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1。
H1: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够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力变革经验表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出现并不一定导致生产力快速发展,只有获得与之相配的生产资料,并实现“研发—商用”的正向循环,才能引起生产力迭代质变。因此,企业只有掌握启动关键核心技术的“钥匙”,在供应链市场购入稳定供应、质量上乘的先进生产资料,并在价值链市场销售竞争力强的劳动产品,才能在商品市场上完成“惊险一跃”,保障再生产过程顺利开展,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关键核心技术发挥作用依赖于高质量的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的可得性则依赖于供应链市场的稳定与自由流通。根据商业信用理论,市场上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企业拥有关于其内部运营和技术水平等信息,而供应链企业无法完全获取这些信息。当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时,企业品牌商誉、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会快速增值,使得市场对其未来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更可预期,从而降低了供应商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帮助企业更高效地获得稳定的商品供应,进而达到最优生产规模的效率边界点,提高生产经营绩效,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对供应链产生整合、协同和集成效应,从而加强制造业企业同供应链上游企业的信息共享与跨界融合,形成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为主要引领者,其他成员企业协同参与,充满竞争与合作、演化与博弈特点的产业链联盟,提升供应链韧性。在此基础上,企业联盟、利益共同体的成立提高了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比例,因而供应链关系破裂的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提升,强化了交易双方的信任和依赖,提高了企业绩效。因此,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将通过提升供应链韧性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中国经济转型成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是制约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价值链位势提升的重要因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了先进生产工艺、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落地,使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质量,在高端价值链市场中具备更强竞争力。价值链位势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牌,增强消费者认同感和忠诚度,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超额利润,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充足的利润保障会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这种良性循环将使企业不断发展,形成一种以价值链提升为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将会对企业价值链位势产生深刻影响,并间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2。
H2: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会通过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和价值链位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
无论是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还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都不认同技术变迁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动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制度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创新决策往往要结合制度环境做出反应。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化程度作为创新、法律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是制度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还是实现科技创新进步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有着重要影响。
就知识产权保护而言,在当前全球技术革命持续深入的新阶段,科技迭代加速演进伴随着科技创新的复杂性增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度逐年加大。加之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具有连续性,不同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承接关系,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创新,才能提高研发效率,避免资源浪费,有效缩短科研攻关时间,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若不能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来保障关键核心技术的收益共享,则会降低创新的正向激励效果,不利于更多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因此,本文认为,知识产权保护会在关键核心技术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
就市场化程度而言,由于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难以复制、投入巨大的特征,往往需要政府从宏观视域加以战略指引,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市场的无序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所产生的效率损失。然而,从氢能、光伏、风电等行业经验来看,晋升锦标赛激励下的地方政府往往追求短期经济收益,并通过税收补贴、土地出让金优惠等方式构建高端要素集聚“洼地”,实质上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分割和要素扭曲,造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复投资与产能过剩。尤其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亟待形成合力打造超大规模统一市场,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在融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积累大国竞争优势,增强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因此,市场化程度将在关键核心技术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3。
H3: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化程度会在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相关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中国市场化指数》。此外,本文剔除了带有ST标志的公司,将专利数据与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匹配,并对连续变量进行了1%和99%分位点的缩尾处理。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企业高质量发展(TFP)。本文采用LP法测度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OP法测度的全要素生产率用于稳健性检验,将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取自然对数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TFP)。
2.解释变量
关键核心技术(Tech)。本文采用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据衡量关键核心技术。技术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它并不直接等同于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涉及多维度的综合考量,如原材料供给的质量、效率、稳定性,以及企业战略布局的合理性,乃至市场环境的稳定、开放和公平。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表现。另一方面,不同于一般发明专利,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经过复杂的商业化过程才能真正转化为市场价值。若企业缺乏产品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技术研发则会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负担,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此外,考虑到与关键核心技术相关的专利质量参差不齐,基于专家经验的打分机制又存在主观性和经验的有限性,本文进一步对与关键核心技术相关的专利进行创新度计算。本文基于关键词匹配和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处理专利数据,从而测度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本文可能出现的内生性问题,还可以突破专家知识经验的限制,更好地适配本研究。
首先,本文基于中文维基百科库约135万篇中文文章,使用Python的jieba分词库、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国规范术语库、百度停止词词库进行分词,共计生成约14 500万个分词结果。其中,中文维基百科库包括各种主题的百科条目,涵盖了历史、科学、文化、地理、人物传记等广泛领域,也包括大量专利信息。这些内容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帮助理解专利的创新内容,并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jieba分词库包含中文语言中常用词语,中国规范术语库包含专利领域大量特定术语,百度停止词词库则含有中文常用停止词。不同于报纸文章和新闻博客,专利摘要既包含日常用语,也包含大量专有名词,因此采用上述三种词库进行分词较为合理。其次,使用词向量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训练,通过分析词语的上下文信息来学习词语的向量表示,从而分析专利之间的相似度。考虑到模型训练所需的中文维基百科库属于大规模数据集,本文采用CBOW算法进行训练,并采用层次softmax算法进行模型优化。为解决卷积神经网络中层次softmax过程中的计算性能问题,本文对出现的高频词进行负采样处理。再次,提取2003—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约70万条发明专利,采用上述分词法进行分词处理,并根据“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从中提取出描述关键核心技术的分词,将对提取到的上市公司专利数据与之进行匹配。若该专利摘要中含有特定分词,则认为是关键核心技术相关专利,否则不是。最后,基于训练后的模型计算每个专利同该门类其他专利的向量距离,即相似度。将每个关键核心技术同该门类之前五年所有专利的相似度取均值,然后取倒数作为该专利的创新度。本文将企业当年获得的所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度求和后加1取自然对数用来衡量企业关键核心技术(Tech)的发展水平。
3.中介变量
企业供应链韧性(Supply)。参考有关文献的做法进行衡量,本文设置前5大供应商、客户采购销售比例之和的均值取倒数,即2/(向前5名供应商采购比例+向前5名客户销售比例)以及企业与一级供应商企业在连续年份内稳定客户数量的占比两个指标。将上述两个指标用熵值法合成为企业供应链韧性的代理变量。
企业价值链位势(GVC)。借鉴Koopman et al.的做法,采用式(1)衡量。其中,s、k、i、t分别表示地区、行业、企业、年份,X和Z为出口贸易值中国内增加值部分和出口贸易值中国外增加值部分,Y为出口贸易总额。GVC样本期为2008—2016年。
(1)
4.调节变量
本文采用《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衡量知识产权保护(Property),采用樊纲市场化指数衡量某一地区的市场化程度(Market)。
5.控制变量
借鉴李华民等和黄勃等的做法,本文选取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DCR)、净资产收益率(Roe)、上市年限(Year)、托宾Q值(Q)、独立董事人数(Directors)、董事会规模(Board)、审计意见(Audit)、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holding)、员工人数(Employees)。主要变量定义见表1。
表1 主要变量定义
(三)模型构建
首先,为检验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本文构建式(2)用于基准回归检验。
(2)
其中,i表示企业,t为年份,k为行业,α0为常数项,X表示一系列的控制变量,u、v、δ分别表示企业、时间和行业固定效应,ε表示随机误差项,α1为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回归的系数。
其次,为检验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本文构建式(3)和式(4)。
(3)
(4)
其中,M为中介变量,分别为企业供应链韧性(Supply)、企业价值链位势(GVC),β0和γ0为常数项,β1为关键核心技术对中介变量回归的系数。
最后,本文将检验调节变量对关键核心技术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如式(5)所示。
(5)
其中,Z为调节变量,分别为知识产权保护(Property)、市场化程度(Market),φ0为常数项,φ1为调节变量的回归系数。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在样本期内,企业高质量发展(TFP)的均值为2.092,标准差为0.118,总体差距不大,说明中国上市公司普遍重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核心技术(Tech)的均值为0.682,最大值为4.272,最小值为0.000,标准差为1.006,表明不同企业之间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存在差异。描述性统计的样本量方面,GVC为7 131,其余变量均为 25 267。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表3为关键核心技术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准回归结果。列(1)为OLS的回归结果,列(2)为控制企业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列(3)为控制企业、时间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列(4)为控制企业、时间、行业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上述回归结果均显示,Tech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系数为正,表明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推动作用,验证了假说1。因此,企业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能够显著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由于科技水平和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通过自主研发和攻关,企业不断推动技术进步,能够开发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表3 关键核心技术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准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
(二)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处理
为尽可能缓解由反向因果关系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工具变量(IV)法、Heckman处理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模型的内生性,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内生性检验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列(1)和列(3)的Kleibergen-Paap-F统计量分别为413.874和459.432,在10%显著性水平下Stock-Yogo弱工具变量识别F检验的临界值均为16.38。
首先,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控制模型的内生性。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和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一项新技术的引入可能会改变生产过程,从而影响生产率水平;同时,生产率水平的变化可能会促使企业继续进行技术创新,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因此,上述动态的相互作用使得技术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进而产生内生性。由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呈现偶发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滞后一期关键核心技术受当期关键核心技术影响较小,行业层面或省份层面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自身关键核心技术的影响更弱。同时,考虑到关键核心技术的转化存在时滞,滞后一期关键核心技术同企业当期高质量发展高度相关,加之关键核心技术存在较强的外溢性,行业层面或省份层面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采用滞后一期企业关键核心技术×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所在省份关键核心技术均值(Tech×Pro)、滞后一期企业关键核心技术×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所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均值(Tech×Ind)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工具变量法检验,结果如表4的列(1)~列(4)所示。结果显示,在添加工具变量后,关键核心技术依旧能显著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LM检验结果均显著且系数为正,第一阶段F值均显著大于0,表明该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不具有较强关联性;Wald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和工具变量内生性问题。
其次,考虑到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之间也存在发展差异,部分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企业自身盈利较差,缺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力,可能导致企业无法被识别。因此,为进一步纠正本文可能存在的自选择偏差问题,借鉴巫强、仲志源的做法,采用Heckman处理效应模型进行内生性处理,回归结果如表4的列(5)~列(8)所示。TECH为关键核心技术虚拟变量,企业该年度存在关键核心技术,TECH赋值为1,否则为0。工具变量中,企业上一年度存在关键核心技术×企业本年度所在省份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企业占比为工具变量1(IV_Pro),以企业上一年度存在关键核心技术×企业本年度所在行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企业占比为工具变量2(IV_Ind)。可以看出,风险比率(hazard)显著且系数均为负,表明存在自选择偏差问题。在修正自选择偏差后,关键核心技术依旧显著且系数为正。
最后,为进一步分析自选择偏差问题是否会对模型产生干扰,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进一步控制模型的内生性,结果如表4的列(9)和列(10)所示。某一年度获得关键核心技术,则变量至少有一次关键核心技术(T)突破,这时变量赋值为1,否则为0,以此检验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行为是否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列(9)为双重差分回归结果,列(10)为半径匹配法进行倾向匹配得分检验后的结果。此外,本文进行倾向得分匹配检验时,采用Bootstrap方法抽样500次进行ATT检验,结果显示,ATT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匹配结果有效。
2.其他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否稳健,本文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替换解释变量,引入时间与企业交互固定效应、省份与时间交一条互固定效应,添加控制变量,解释变量滞后三期,以及剔除异常值等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其他稳健性检验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
第一,替换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OP法重新测度企业高质量发展,结果如表5列(1)所示。结果表明关键核心技术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系数为正。第二,替换解释变量。一方面,本文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相关专利数量作为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替代变量(Tech1);另一方面,将企业所有发明专利的创新度之和加1取自然对数作为替代变量(Tech2),回归结果分别如列(2)和列(3)所示。以上结果均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水平的提升显著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第三,添加时间与企业交互固定效应以及省份与时间交互固定效应。为解决既随时间变化又随企业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所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引入时间与企业交互固定效应,结果如列(4)所示。此外,考虑到同一省份的企业内部关联性较强,本文进一步引入省份与时间交互固定效应,结果如列(5)所示。上述结果均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水平的提升依旧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推动作用。第四,添加城市层面控制变量。为进一步消除城市层面经济波动对实证结果的干扰,本文进一步添加城市层面地区生产总值对数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数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等控制变量,结果如列(6)所示,说明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仍然能够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第五,解释变量滞后三期。考虑到关键核心技术的转化落地需要一定时间,本文将核心解释变量滞后三期进行回归,结果如列(7)所示。结果表明,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能够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第六,剔除异常值。考虑到中国直辖市企业在政策优惠、市场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便利,本文进一步剔除中国直辖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回归,结果如列(8)所示。结果依旧表明,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机制分析
如前文所述,关键核心技术将通过提升供应链韧性和价值链位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表6是供应链韧性和价值链位势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列(1)显示,关键核心技术在5%的水平下显著促进了供应链韧性的提升;列(2)显示,供应链韧性在5%的水平下显著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列(3)显示,关键核心技术在1%的水平下显著促进了企业价值链位势的提升,列(4)显示,价值链位势在10%的水平下显著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这表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够通过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和企业价值链位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上述结果验证了假说2。
表6 机制检验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
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企业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当企业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时,表明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声誉和地位,增强商业信用,降低融资成本,从而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供应商关系,提高物流效率和库存管理灵活性,保障生产和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意味着,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生产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意味着,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增强,有利于获取更多的优质资源,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通过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和价值链位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调节效应分析
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考虑到地区制度环境可能存在省份效应,本文进一步添加省份与时间交互固定效应。列(1)和列(3)的结果表明,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的地区,关键核心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列(2)和列(4)的结果表明,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关键核心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
表7 调节效应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
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确保核心技术不被他人非法使用或复制,从而维护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刺激企业继续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通常具有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市场机制,企业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综合来看,不论是否考虑省份固定效应,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化程度都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上述结果验证了假说3。
(五)异质性分析
第一,基于行业竞争度的异质性分析。选取企业赫芬达尔指数衡量行业竞争度,该指数为0则表示完全竞争(行业竞争度高),该指数为1表示完全垄断(行业竞争度低),将赫芬达尔指数小于中位数的行业归类为竞争度高的行业,大于中位数的行业归类为竞争度低的行业。表8的列(1)和列(2)为不同行业竞争度下,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异质性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在竞争更为激烈的行业中,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显著。这是由于,在竞争更为激烈的行业中,企业面临着持续不断的压力,必须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以保持竞争力。特别是在全球化竞争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行业与行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制高点,企业从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应对竞争对手的价格威胁并增强对未来市场的主动性。
表8 异质性分析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
第二,基于企业产权性质的异质性分析。本文根据企业是否为国有企业将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划分为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回归结果如表8的列(3)和列(4)所示。结果显示,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中表现更显著,在非国有企业中不显著。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且诸多核心技术具有外溢特征,属于市场失灵领域的典型情况。这种集体目标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私人目标不相容的特点,使得其他所有制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不愿进入。国有企业具有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潜在目标,能够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和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统一,推动构建公共利益风险承担机制。因此,依托国有企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发挥国有企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够突破“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企业乃至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异质性分析。本文借鉴吴非等的做法,统计了2008—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中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名词数量,取自然对数后得到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将数字化转型程度高于中位数的企业归类为数字化转型程度高的企业,低于中位数的企业归类为数字化转型程度低的企业,回归结果如表8的列(5)和列(6)所示。结果显示,关键核心技术显著推动数字化转型程度高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这是由于,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一大批具有高科技、高效能的数字化工具参与到企业研发中,打破了行业壁垒,促进了跨界融合和创新,并通过模拟软件和虚拟原型技术加速产品的研发过程,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基于技术多元化程度的异质性分析。技术多元化反映的是企业对不同领域技术的熟知程度,体现了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本文采用式(6)构建技术多元化指标(TD)。
(6)
其中,Iikt为企业i第t年IPC分类号中,小类k专利占所有专利的比例。将技术多元化程度小于中位数的企业归类为技术多元化程度低的企业,高于中位数的企业归类为技术多元化程度高的企业,回归结果如表8的列(7)和列(8)所示。结果表明,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技术多元化程度高的企业中更显著。可能的原因是,通过涉足不同的技术领域,企业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方法,从而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和认知模式,突破现有认知结构,激发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灵感,通过“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的发展模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动力。本文基于2008—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方法识别关键核心技术,探究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否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这一结果在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的情况下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通过提升供应链韧性和价值链位势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地区制度环境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化程度在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竞争行业高、国有、数字化转型程度高、技术多元化程度高的企业中显著。
(二)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中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一方面,要强化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重点研发领域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合理集聚,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市场需求开展研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第二,提高企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企业价值链位势。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评估机制,识别供应链各环节的角色和功能,梳理风险传导路径和影响范围,尤其是针对可能出现的重大突发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确保供应链的迅速恢复。另一方面,要加速培育世界一流的价值链领军企业,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链主”企业,通过将创新资源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领域,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所在行业的企业共同占据全球价值链高位。
第三,深化知识产权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各类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应建立健全企业创新保护与创新能力外溢相协调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既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力度,提高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强有力的法律威慑,还要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和载体,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知识产权的共享与转化。另一方面,要明确各类经营主体需求,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等便民服务措施,通过清理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降低市场经营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并完善监管体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营造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市场化环境。
学报投稿网址:http://btbuskxb.ijournals.cn
咨询电话:010-68984614、010-68986079
学报域出版邀请码:tg3666
学报微信号:btbuxb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
图片来源:作者
文章内容:作者
编辑排版: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点击蓝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