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 重庆日报第9版
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刘嗣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今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既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又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一重要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三个基本原则”和“七个着力”等重要要求,提出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重大创新观点,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彰显出真理伟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又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既有思想层面的认识论又有实践层面的方法论,为新时代新征程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科学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杂志社教授 蒋英州
今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从4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所作的重大部署,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开展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主题教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意义重大。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把党锻造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力量。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陈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文明,既不同于中华文明的传统形态,也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现代形态。从现代化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文化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的文明成果。从全球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为世界文明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努力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二要秉持开放包容。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三要坚持守正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李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断突出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新时代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
“第二个结合”为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奠定坚实文化基础。“第二个结合”唤醒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自发自在的“契合”转化为自觉自为的“结合”,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融注丰厚充沛的文化内涵。“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巩固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守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和自主性,增强了中华文明同世界多元文明对话交流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主导性。“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科学指引。“第二个结合”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我更新和再造,推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从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廷勇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了“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总体要求,并从12个方面的调研内容、6大步骤、4点工作要求进行了全面部署。
调查研究是党的制胜密码。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取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密码。到基层调查,寻求“源头活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基本工作方法。在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与相互建构中,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开展调查研究,要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运用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方法,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重点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在“深、实、细、准、效”上下功夫,在找出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上见真章,在努力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上求实效,真正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 肖忠意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并首次鲜明地提出了“金融强国”概念,这意味着党中央综合研判当前发展阶段和形势作出了将金融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的精准定位。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一项重要决策,是高瞻远瞩且切合实际的正确战略选择,更是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需要,事关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我国建设的金融强国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相匹配的金融强国。从金融强国要素框架体系来看,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要素体系、金融市场组织体系、金融市场法治体系、金融市场监管体系、金融市场环境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而完善的六大要素体系可以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高质量金融运行体系。从具体路径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并优化金融强国的整体方案,系统推进金融市场与机构深化改革方案,优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机构效率,助力金融行业实现普惠、智能和绿色等发展目标,并提升金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创新驱动金融科技应用,发挥金融审计监督作用,提高金融监管效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系统运行稳定和健康;三是推动国际化发展,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的金融双向开放的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国家经济的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研究员 张振杰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新质生产力,新在“创新驱动”,代表了生产力的跃迁,是摆脱了依靠资源投入、能源消耗等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新在“人才支撑”,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掌握现代技术、适应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新在“产业升级”,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光伏等当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都是从曾经的“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来。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一是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二是把握国家长远发展大计,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培育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积极培育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支柱产业持续迭代优化,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 蔡之兵
2023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美丽中国包含了生态之美、发展之美、治理之美、文化之美与和谐之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同时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从思想、法律和体制等全面发力,加强环境保护,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一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是第一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因地制宜,转变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副主任 黄晶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背景下,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部署,2023年4月25日,重庆召开了数字重庆建设大会,标志着数字重庆建设的正式启动。数字重庆建设是迈向现代化的全新探索,是适应引领现代化的必答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性抓手,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作用。数字重庆建设方案提出聚焦“一年形成重点能力、三年形成基本能力、五年形成体系能力”目标,加快建设数字重庆“1361”整体架构,形成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重大应用,打造引领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市域范例。数字重庆建设以来,重庆市各级各部门不断提升数字化技能、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形成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一体推进数字重庆建设的良好态势,实现了良好开局。
未来已来,深化落实数字重庆建设,一是准确把握数字重庆建设“变革重塑”的核心要义,以数字化推动各领域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二是进一步深化运用数字重庆建设的基本方法,运用“三张清单”“一件事”“核心业务梳理V模型”等方法开展工作,聚焦民众真正关心的重要、急迫和高频需求,开发典型应用场景。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全市一盘棋,构建多跨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在市、区县、乡镇(街道)各层级纵向贯通,各部门各领域高效联动、横向协同,实现平台、数据、应用等业务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四是构建全民参与新局面,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公民都应当参与到数字重庆建设中,不断提高数字素养,打造高品质数字生活。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罗亮
2月13日,市管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提出,要着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提供坚强保障。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是指忠诚坚定、依法尽责、清廉为民、唯实争先、整体智治、协同高效的学习型、开放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组织。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的实践路径在于“一统六化”。“一统”即党建统领,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全面实行党建统领问题管控,构建五项机制、建立“八张报表”、用好“八张问题清单”,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六化”即观念现代化、工作体系化、运行法治化、管理扁平化、平台数字化、能力实战化。
奋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一是蕴含历时态与共时态的双重向度。历时态层面,是深刻把握红岩精神内蕴的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中,激发历史主动性,汲取奋进力量的重大举措。共时态层面,是对标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目标,结合重庆党建特色和优势,建强各级党组织,实现干部能力整体跃升作出的部署。二是彰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在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普遍性基础上,扎根重庆,依托地域特色的红色标识和精神符号,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中实现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新担当新作为。
来源丨重庆日报全媒体
咨询及合作:mmgzzz